海口居仁坊:巷子里的苍老时光

海拔新闻 2022-10-27 22:14:19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魏铭纬)在海口中山街道居仁坊门口营业的奶茶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总是很热闹,往来穿行的人们走得累了,来到店里歇歇脚时,店长便会笑呵呵地递上一小盘花生和瓜子。

街对面是林立的杂货铺,时不时有促销活动的广播响起,吸引着行人驻足观望;而店里面同样人声鼎沸,居仁坊社区里的年轻人喜欢到这儿闲坐,聊天、玩闹,度过夏天漫长的下午。

有时,一道苍老身影会从隔壁的小巷子里出现,接着慢慢踱步到店里,站在柜台前仔细地张望。这时大家的声音会小一些,正在打牌的小伙子笑着招呼他:“三爷,今天还是喝奶茶吗?”周围的人都善意微笑,有人起身让出了座位。

“三爷是住在巷子里的老人,约有八十岁了,常常在午饭后来店里吃一些甜品,偶尔也喝点奶茶。”店主说,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爱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听他们聊不少时尚新潮的东西,年轻人也乐意和他相处,帮他捶捶肩背,也教他使用智能手机。

这样的情景源于整个社区的人文缩影。这条始建在明初洪武年间的街坊,兴起于清代的康乾盛世,自明至清,居仁坊依靠旧时海口军事行政中心西门街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名将贤达到此定居。根据坊内信仰中心关帝庙楹联上的记载,“居仁坊”的得名便是取“居心仁义”、“居仁之所”的意义。

从历史的意义来看,从古至今,“居仁坊”的名字就传承着邻里和谐的相处关系。

如今的居仁坊里,依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琼北民居与南洋风格骑楼穿插并建的模样。主干道的尽头是纵横交错的巷道,大多宽约六尺,却是沿巷数家人家共用的走廊。如果一家人置办酒席,在庭院门口搭上临时板棚,放上一口大锅,两三套桌椅,巷子里便会显得格外拥挤,基本上很难走路了。

“很少有人家会介意,在海南人民的风俗里,一家有喜有丧,都会请邻里过来料理和吃席,对方也会热情帮忙。”从小在居仁坊里长大的苏先生说,每当那个时候,小巷子里人家好像一个大家庭。

年幼的苏先生无忧无虑,有时候常趴在窗台上四望,只见到无尽的泥路和破败的围墙。只有趁家人休息的午间,偷偷溜出家门,爬上村里一棵大树,才勉强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

旧时,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本地民众,也有因躲避灾荒和战乱,而背井离乡到此安身立命的外乡人。清晨,宁静的巷子里响起清扫庭院的声音,随后劈柴引火、生炉造饭,霎时巷子里烟雾缭绕。挑担卖糖的小贩从烟雾中路过,嬉戏玩闹的孩童稚语便此起彼落;到了夏天的晚上,低矮的瓦房里闷热难耐,对门的人家会敲门来借一张躺椅,在不远处的老树下睡一整晚。

除了当年流行的砖瓦平房外,还有少部分的草棚和简屋。巷子外,谋生的摊贩在坊市中用几根毛竹插入地里作架子,盖上破布搭成棚,竹席摆些供路人挑拣的小货,弯腰才能进出。没有窗,没有水电,没有下水道,到处是垃圾和臭水坑,疾病时常发生。

那个时候,坊里的居民层次上不分三六九等,人们都有共同贫困背景下的深刻记忆。

海口的“双创”工作开始后,居仁坊也入选了改造的行列。在新旧年代的更迭中,生炉造饭的烟雾已不知所踪,只是灰墙青瓦的老房子依旧。手头宽裕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层楼,每家每户都有舒适柔软的沙发,巷子里也多了不少便利的交通工具。

晚辈们陆陆续续搬离了居仁坊,但老人们舍不得离开,理由是“每天的太阳从早上晒到下午三点,听听戏曲,伺弄些花草,住习惯了”。苏先生是为数不多有空陪伴老人闲逛的年轻人,他们闲来无事还喜欢穿巷子、走街坊,看着土旧的砖墙渐渐被花哨的壁画替代,刻着“邻里间,如家人”的宣传字样。过去挑担卖糖的小贩消失了很久,而嬉戏玩闹的孩童稚语仍然声声未息。

2019年,在给离乡入伍的发小寄去家乡的特产时,他特意在随件书信中手写最后一句道:“小巷子里,这样的风景越来越少了,老旧的瓦房成了危房,许许多多的故事也在岁月中无迹可寻。”

【责任编辑:肖 好】

【内容审核:林春森】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