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主建造新型穿梭油轮交付 可在千米以上水深作业
记者从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穿梭油轮“诺思先锋”轮3月30日在大连交付。
一箭四星!卫星还能车轮式编队
2023年3月30日18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宏图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科院发布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科研成果 中国先进探测设备引关注
北京时间3月29日凌晨2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与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的研究成果。
太空里的“火眼金睛”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展现重要应用成果
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共包含14幅图像,展现了该卫星在温室气体探测、地物精细分类、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
机器人犁地 无人机监测!硬核“新农人”有多忙?
春耕时节,各式“新科技”纷纷亮相,机器人犁地、无人机监测......硬核“新农人”们, 活跃在广袤的田间地头。
加快建成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
眼下,我国多个跟新能源有关的工程项目进展顺利。3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新农人”埋头七年研发60多款农业机器人 一路坚持终有收获
在上海郊区的一片试验田里有一群新农人,埋头七年,研发了60多款农业机器人,覆盖从播种到收割的各个环节。
光子产业“大院”“大厂”联手“追光”
光子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关键,许多科技人员为了“追光”而奋斗着。
一批海洋卫星融合产品实现自主可控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于23日在京发布一批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应用新产品,具体包括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融合产品。
首架在我国完成总装的空客A321飞机正式交付
3月24日,在位于天津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首架在我国完成总装的空客A321飞机正式交付给航空公司。
60项新成果亮相!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3月23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主办的第三届创新创意大赛开幕。在本届大赛上,记者了解到,一套用于运载火箭助推器和整流罩回收的系统进入研制末期,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国内首条磁浮旅游专线首车上线 “浮”游是如何实现的?
3月23日,国内首条磁浮旅游专线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首车上线,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那么,什么是磁浮列车?它靠什么能浮起来?安全吗?磁浮列车会有磁辐射吗?票价贵不贵?
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
记者23日从工信部获悉,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祝贺中国科学家,又有新突破→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带领下,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徐源课题组联合福州大学教授郑仕标、清华大学副教授孙麓岩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过程,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相关结果超过编码逻辑量子比特的物理系统中不纠错情况下的最好值。
世界上首枚3D打印火箭未能进入轨道
综合法新社和当地媒体报道,美国相对航天公司的火箭发射直播显示,当地时间3月22日,世界上首枚3D打印火箭,也就是该公司的“人族一号”第三次尝试发射获得成功,但在第二级分离时出现“异常”未能进入轨道。
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06星
3月22日17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
官宣!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落下帷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3年度天舟六号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三次飞行任务标识。
我科学家在铜矿中发现两种新矿物
近日,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刘鹏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等合作者申请的两种新矿物——毓川碳钇矿和文兰钒钇矿均通过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