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省人大代表胡海霞提出这些建议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注重规划先行、培养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完善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出席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胡海霞就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胡海霞分析认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7方面的问题。例如:项目落地受限,受到“多规合一”红线和土地供给的制约,农村建设用地紧缺,难以支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不足,部分村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且存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吸引力与运营能力弱,乡村旅游招商引资难度大,欠缺系统整合和深度运营能力;产业融合不足,周边景区与村庄联动效应不明显,市场信息不畅,反应能力不强;旅游同质化现象,民宿等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未充分挖掘山区旅游特色资源;人才缺乏,乡村旅游人才短缺,运营管理力不从心,有效监管缺位;企业参与度低,海南乡村旅游管理文件不足,企业参与度低,发展动力不足。
胡海霞建议,注重规划先行,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做好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状况、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农村居民意愿等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谋划乡村旅游振兴、乡村旅游致富新方法、好办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整合闲置宅基地,联动周边资源,创新开发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乡村兴业富民多元业态。突出乡村原真价值,保护原有基本格局、肌理与风貌,做出地域特色主题。确立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新理念,建设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未来景区村庄。
精细运营管理,提高乡村旅游整体运营水平。坚持“规建运”一体化思维,将运营前置。梳理村落资源,建立招商项目库,实施乡村旅游产业专业化运营。重视乡村振兴投入产出的可持续性,做好效益测算和模式设计,把重心放在合纵连横、渠道拓展等“做大蛋糕”的工作上。
突出“在地运营”,培养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外引内育”建立乡村旅游运营团队,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运营人才的激励机制。联合地方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乡村旅游专家智库,为乡村基层单位和地区提供实用型技术、经营运维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智力支持,开设“乡村旅游讲堂”。
整合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景区化改造,打造“村落景区”“景区村庄”。全面实施乡村景区化改造,打造“景区+村庄(社区)”组团发展模式,充分承接大景区溢出效应。选择若干个各具优势、功能互补、地域相邻的景区村庄统一经营,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承载力强的乡村旅游集群。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村落景区”,实现“村在景中驻”到“人在画中游”,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化热带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国际乡村旅游产品,擦亮“海南乡村旅游”品牌。根据乡村传统风俗、产业特点、资源禀赋、民间技艺和手工艺等,力求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IP,构建海南本土少数民族风情村落品牌。强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重点加强与新媒体、短视频、在线旅行商等新型传播载体的互动合作,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市场推广活动。
借助国家级科研平台,拓展农业科普教育与研学旅行。如三亚,可以联动建设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资源禀赋,发挥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高科技农业平台资源优势,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打造集农业种植生产、技术研发、乡村旅游、农产品购物、世界论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知名农旅融合样板。
此外,下足“绣花”功夫,完善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完善乡村特色风景道、生态骑行道、公路驿站、房车营地等旅游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流动风景线”“旅游富民线”,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推进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责任编辑:王文婷】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