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如何养生?海南中医专家“支招”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孙鑫 通讯员 钟军华)清明时分,自然界生气旺盛,万物复苏,呈现出春和景明的景象,也正是外出踏青春游、行清墓祭的好时机。不过,清明过后,海南将正式进入炎炎夏日。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该如何养生?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钟军华给出了建议。
一、起居养生
1.早睡早起:随着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渐长,人们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早睡利于养肝血,早起能让肺气顺利舒展。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帮助身体更好适应阳气生发,保持精力充沛。
2.着装适宜:尽管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但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因此,着装要注意及时增减,不要过早换上过于单薄的衣物,以防着凉感冒。早晚可适当添一件外套,中午气温升高时再减少衣物,遵循“春捂秋冻”原则。
二、饮食养生
1.多食清淡食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荠菜、春笋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比如,菠菜可滋阴平肝、助消化;荠菜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效。
2.慎食“发物”:从中医角度来讲,清明时节要慎食虾、蟹、羊肉等“发物”。这类食物容易诱发旧疾或加重现有病症,尤其是体质过敏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需避免食用。当然,若个人体质较好,可适量食用。
三、情志养生
1.保持心情舒畅:清明时节,人们容易陷入思念情绪,导致心情低落。中医理论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疏泄功能。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不妨通过外出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舒缓情绪,让肝气得以顺畅运行。
2.避免情绪过激:春季阳气上升,人的情绪容易变得急躁。要避免暴怒、忧郁等过激情绪,因为这可能导致气血上逆,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
四、运动养生
1.适度运动:清明时节适合开展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度运动。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例如,散步可疏通全身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太极拳注重身心协调统一,能调节气息,锻炼肌肉和关节。
2.运动时间: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运动较为合适。早晨阳气初升,傍晚阳气渐收,这两个时段进行运动,能更好地顺应自然阳气的变化,达到养生目的。要避免在中午阳气最盛时进行剧烈运动,以防阳气外泄过度,损害身体健康。
五、中医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春季常见的季节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接触患者眼分泌物、与红眼患者握手,或用脏手揉眼睛等,都可能被传染。其病因多为病毒、细菌和过敏反应。患者通常会感觉眼痛或眼痒,伴有分泌物和流泪症状,检查可见眼睑、结膜水肿、结膜充血。由病毒、细菌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易广泛传播,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因此需积极防治。不过,该病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以下偏方可以缓解急性结膜炎,减轻患者痛苦:
1.荠菜方
原料:荠菜200克,豆腐100克,精盐、味精、姜丝、麻油各适量。
制法:将豆腐切块,略汆;荠莱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凉后切碎撒在豆腐上,加前述调味品拌匀服食。
用法:每日一次。
2.桑叶菊花方
原料:桑叶、菊花各10克,红花3克。
制法:桑叶、菊花、红花洗净,共置于杯中,开水泡后,先熏患眼,熏后温服,每剂可连泡两次,也可每日数剂。注意服药期间禁食刺激、辛燥之品。
用法:每日一次。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