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活动|耳朵也需要“保养”?3月1日爱耳日义诊教你科学护耳~

海南省人民医院 2025-02-23 16:54:53

2025年3月3日是第26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为推进海南省防聋治聋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爱耳护耳意识,加强老年听力保健,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老年医学中心将开展“爱耳日”大型义诊和科普公益活动。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

2025年3月1日(周六)9:00—11:00

活动地点:

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一楼

活动对象:

广大市民及所有听障人群

活动内容

1.耳科疾病义诊;

2.听力健康及耳病防治科普;

3.免费耳聋基因检测(30个名额,听障患者及其家属优先);

4.免费听力检查(20个名额,仅限60岁以上老人,先到先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完善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完成报名

免费耳聋基因检测

免费听力检查

备注:以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为准

活动地点

义诊地址:海口市秀华路19号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楼

联系电话:0898-68628619/68622089

一、什么是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受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困扰。

二、是什么偷走了老人的听力?

1.自然衰老留下的“痕迹”

随着年龄递增,耳部的听觉器官如同老化的机器零件。耳蜗内的毛细胞逐渐受损、减少,使得声音信号的传递出现障碍。同时,听神经也会发生退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导致大脑接收声音信息变得迟缓且不准确。

2.不良生活习惯的“暗箭”

不良生活习惯如暗箭般悄无声息地伤害听力,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都会影响耳蜗神经功能,导致听力下降。

3.慢性疾病的“并发症”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可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长时间会导致内耳的血管变窄、硬化,血供不足,使得听觉器官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从而引起听力下降。此外,耳部本身的疾病,如中耳炎等,若长期不愈,也可加快老年人听力下降。

4.药物的“副作用”

部分药物具有耳毒性,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些抗肿瘤药物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因患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若不小心使用了耳毒性药物,且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可能会加剧听力下降,造成耳蜗毛细胞及听神经不可逆损害。

5.噪音的“隐形杀手”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长期高分贝的音乐环境等,会使内耳的毛细胞受到过度刺激,引起不可逆损害。年轻时若长期暴露在这类环境中,随着年龄增长,听力损伤的积累效应逐渐显现,加速老年性聋的发生风险。

三、那些被忽视的信号,警惕老年性聋?

1.听不清小声说话

在日常交流中,老人开始对小声说话听不清楚,经常要求对方重复话语。比如在家庭聚餐时,难以听清周围人的轻声交谈。

2.对话困难

理解他人话语的能力下降,在多人交谈的场合,难以跟上对话节奏,容易出现误解他人意思的情况。看电视、听广播时,需要将音量调得比以前大很多。

3.耳鸣

不少老年性聋患者会伴有耳鸣症状,耳内常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等,不仅影响听力,还会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等系列问题。

4.不愿社交

由于听力障碍,老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困难和尴尬,逐渐减少与他人的交流,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听不清、听不到”背后的危害有哪些?

1.社交孤立

听力下降使得老人与外界交流受阻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他们会感觉自己与社会脱节,被孤立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这种孤独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认知衰退

研究表明,老年性聋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听力障碍会导致大脑接收的声音刺激减少,长期如此,大脑的语言处理和认知功能会逐渐衰退,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3.安全隐患

在日常生活中,听不清外界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警报声等,会使老人面临更多的人身安全风险,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五、老年性聋的防治策略

1.定期听力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延缓听力下降的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2.生活习惯调整:健康生活,守护听力

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耳部的血液循环。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此外,戒烟、限酒、勿挖耳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及减缓听力下降。

3.慢性疾病管理:控制基础病,预防听力损失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对预防听力损失很关键。老人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监测血压、血糖,控制病情,留意药物不良反应,防止损害听力。

4.远离噪音:给耳朵一个安静的环境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如果无法避免,如在嘈杂的工作场所,应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同时,家中的电视、音响等设备音量不宜过大。

5.合理用药: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伤害

老年人在用药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的听力情况。医生在开药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若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并密切关注听力变化。

6.及时干预:重获清晰世界的钥匙

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验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助听器可以放大声音,帮助患者更好地聆听;人工耳蜗则适用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能直接刺激听神经,恢复部分听力。

(原标题:义诊活动 | 耳朵也需要“保养”?3月1日爱耳日义诊教你科学护耳~)

【责任编辑:王文婷】

【内容审核:李彦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