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满满民族风 项项皆精彩

2019年9月16日,这是在海南体育事业发展史上注定浓墨重彩的一天——海南省代表在河南郑州接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旗,宣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将在海南举办,全省百姓欢欣鼓舞,期待盛会的到来。

2024年10月22日,运动会迎来了倒计时一个月的重要时刻。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别具民族特色的竞赛项目吧。

花炮

花炮又称“抢花炮”,是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队数,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边界限制,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每年农历三月三或秋收后,广西、贵州等地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抢花炮比赛,称为“花炮节”。2021年抢花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炮是一个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形饼状橡胶物,外圆呈轮胎形,厚约2.5~3厘米。花炮比赛由两队进行,每队上场8人,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内,由拿到花炮一方的运动员通过奔跑、传递等方式摆脱防守,将花炮投入对方花篮得分;防守一方则以拦截、抢断等技术反抢,阻止对方得分。在规定40分钟比赛时间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队。

珍珠球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源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采珍珠生产活动。当地群众会将采上来的蛤蚌直接入筐,或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的筐里,抛得准、接得准能够极大地提高采珠速度。2008年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珍珠球项目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对抗性、竞争性和趣味性极强的球类运动,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与篮球类似,也被称为“移动篮筐的小篮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5米。每场比赛由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进攻方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抄网投球并得分。防守方阻止对方获得球并得分。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试图抄中本方队员投射来的球。封锁区内有2名防守队员用球拍封挡、拦截进攻队员投射的球。全场比赛30分钟,以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

木球

木球起源于宁夏,由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也称为“牧球”。木球运动,既保留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赶毛球的动作,又富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木球球体长9厘米,圆周长18厘米,球体两端呈半球形,中间为圆柱体。比赛场地需为平整、无障碍的长方形土地或人造草地,长40米、宽25米。参赛两队每队出场5人,每人手握长70厘米的木质或非金属击球板,运用传球、接球、运球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同时队员们需用抢断等防守技术,阻止对方得分,比赛以最终得分多者为胜。

蹴球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是我国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过这样的描写:“焙茗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这里写的踢球,即踢石球。

蹴球比赛场地为长、宽均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比赛用球为硬塑实心球,直径约10厘米,重量约1千克,有红、蓝两色,分别标有1、2、3、4号。按照竞赛规则,双方运动员用脚底“蹴”球,使球通过脚底向前移动,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以任意方先达到或超过规定分数决定胜负。

毽球

毽球运动是在我国民间踢毽子游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毽子多用铜钱、鸡羽、布、皮等材料手工制作,花样很多,其游戏方式有各种踢法、跳法、承接法、旋转法、触弄法。花毽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毽球比赛规则类似排球、羽毛球,球网高度男子为160厘米,女子为150厘米。毽球的基本动作是盘、磕、拐、蹦,有前踢、后踢、内踢、外踢、倒踢、头顶、胸触等几十种踢法。目前毽球比赛设置有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四个单项。

龙舟

龙舟源于民间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关于龙舟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龙舟竞渡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龙舟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十余个项目与龙舟息息相关。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标准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舵。龙舟比赛通常设有2~8条赛道,以最接近终点裁判塔的赛道为第一道,其余赛道以此类推。每条赛道宽9~13.5米,水深不低于3.5米。比赛时,每支队伍都需配有鼓手1人、舵手1人,划手20人(小龙舟项目10人),替补队员2人。参赛各队在各自赛道内同时起航,以龙头最前沿到达终点先后顺序决定名次。

独竹漂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技艺,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赤水独竹漂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竹漂是一项由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划杆划水使其前进,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独竹漂是一项具有技巧性的水上项目,可进行技能表演,又可进行竞速比赛,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秋千

秋千,俗称“荡秋千”,流行于我国东北、中南、西南等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武帝时,宫中的荡秋千风气极盛,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秋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秋千

秋千场地需为长方形土地或草地,长20米、宽8米,场地上距地面15米高的空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比赛按体重级别,分为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种比赛方法又包括单人和双人比赛。运动员在秋千架上试荡,以尽可能少的预摆次数达到领先他人的高度或触铃次数。

射弩

射弩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在古代,是人们用作谋生、狩猎的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

射弩场地应平坦、开阔,室内外均可,长度不少于30米,场地周围需设置安全警戒标志。比赛距离20米,为发射线至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比赛项目有传统弩和标准弩的个人和团体赛,姿势分立姿和跪姿,分资格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其中,标准弩重量不得超过3.5公斤,长不得超过80厘米;传统弩应为手工制作,重量和弩身长度不限。握弩手势均为无依托,就是指弩身不得直接或间接接触身体其他部位。以现场所判定的环值为最后成绩,团体赛成绩按各队所有参赛人员成绩之和累加计算。

陀螺

陀螺又称“打陀螺”“打老牛”,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开展较为广泛。陀螺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

陀螺

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比赛一般采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鞭由鞭绳、鞭杆组成。鞭绳不得用金属材料制作,其粗细不限,鞭绳长度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鞭杆长度不超过0.6米。

押加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在西藏等地广为流传。押加比赛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来源于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劳作过程。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常常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押加不是单纯比拼绝对力量或体重优势的项目,耐力、体能分配策略和动作技巧也十分重要。

押加比赛运动员按各自体重参加规定级别的比赛,比赛是由2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用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又称“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原本是当地群众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可作为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镫,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高脚竞速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的是,田径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脚,而高脚竞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绑了脚蹬,不仅运动员的脚要踩在脚蹬上,而且在跑步过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顺步跑,再加上竹竿比较细,接触点比较小,因此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因此极具观赏价值。

板鞋竞速

板鞋是西南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相传明代嘉靖年间瓦氏夫人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以求步调一致,命人根据木屐样子做成长木鞋,令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统一步伐齐步跑。经过长期训练,士兵素质大大提高,所向披靡,挫败倭寇,立下大功。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竞赛项目分为男子三人板鞋、女子三人板鞋和三人板鞋混合接力。板鞋竞速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所有人需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才能保证行走灵活,协调自然,具有很强的体育性和观赏性。

民族武术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技能,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性。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以求得自保,后来武术又成为了一种军事技能,现在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和表演功能于一体。

民族武术

民族武术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传统拳术分为:一类(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二类(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三类(地趟拳、象形拳);四类(查拳、华拳、花拳、炮拳、洪拳、少林拳等);其他类(除一、二、三、四类以外的各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拳种)。传统器械分为: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

民族式摔跤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严格的技巧与规则,将生活与生产、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赛通常设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种。

民族马术

民族马术是各族群众广泛喜爱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在我国,养马、驯马、骑马已有数千年历史,最初用于交通、打猎、作战,后来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演变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民族马术

民族马术包括民族赛马、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三类。

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将现代体育健美操的编排原则、运动路线等要素与民族传统舞蹈精髓深度融合的体育项目,除具备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服装、动作编排、音乐选配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民族健身操根据其目的与任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推广类、表演类、竞技类。推广类民族健身操以健身为目的,面向大众且强度、难度较低,可以通过全面的身体活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为社会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选用。表演类民族健身操以展示与观赏为目的,同时介绍、推广、传播和带动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以竞赛为目的,有特定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方法,动作有一定难度,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有较高要求,是全面展示人体健、力、美的竞赛项目。

攀椰竞速

攀椰竞速源于海南当地群众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劳作场景,后来发展为海南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摘椰子”比赛活动。该项目极具海南地方生产生活特点和海南民族特色,是一项集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

攀椰竞速比赛要求运动员在9米(女子为7米)的天然椰子树或人工制作的仿真椰子树上进行攀爬,参赛选手自选攀爬姿势,爬到椰子树顶端并触碰计时按铃,用时最短者获胜。

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攀椰竞速列为竞赛项目中的增设项目。攀椰竞速项目注重考验运动员的攀爬技巧、体能耐力和核心力量,以攀爬向上、不断进取的姿态,展现力争上游、拼搏不息的精神。

(原标题:满满民族风 项项皆精彩)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