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南旅游遇上“非遗”,会开出怎样的“繁花”?
“架子孔雀舞,国家级‘非遗’项目!宛如自然界中的精灵翩翩起舞,特别震撼!”6月16日晚,云南游客许万虎在2024年(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下称“欢乐节”)“非遗”巡游活动上看到家乡的孔雀舞生动亮相海口后倍感亲切。
一边走、一边看,椰城夏日胜景与丰富多彩的“非遗”巡游尽收眼底,浸润式多维度的旅行体验令人们赞叹不已——“在海南,打开‘非遗’的方式竟如此精彩纷呈!”
“非遗”巡游,花样过节
欢乐节开幕当晚,多彩“非遗”相互交织,一幅绚丽缤纷、魅力四射的“非遗”画卷在海口云洞图书馆附近徐徐展开。
“非遗”巡游现场,除了海口《虎舞》、三亚《黎族打柴舞》、儋州《儋州调声》、五指山《织美黎锦秀》、屯昌《坡陈五行桩》、琼中《苗族招龙舞》,还有云南《架子孔雀舞》、河南《滑县高跷》、安徽《颍上花鼓灯》、重庆《大足鲤鱼灯》、湖南《杜心五自然门武术》颇为吸睛。
又见“非遗”巡游!11支“非遗”巡游队伍行走在海口云洞图书馆一带,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停下脚步拍照打卡,还有人举着手机做起直播,向网友分享自己在海南岛欢乐节现场“零距离”体验“非遗”的感受,“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山河湖海,更是为了体验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非遗’与人们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亲身体验‘非遗’项目,让旅途更有收获、更为难忘。”
6月16日晚,河南《滑县高跷》亮相海南岛欢乐节。记者 丁文文 摄
“踩高跷,闹元宵。以往在元宵节或者庙会时,才能看到高跷表演。”安阳游客听闻欢乐节现场有老家河南的高跷队伍巡游,晚上早早地候在活动现场,兴奋地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留念。
“我们第一次出省表演,就来到了热情似火的海南。”今年57岁的秦建海踩高跷快50年了,这次踩着1米的高跷表演在海边表演,很是开心,“希望把河南滑县道口镇大集街高跷推广到海南来,让更多人感受河南‘非遗’的魅力。”
“热闹!震撼!”今年是73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剧省级传承人朱宽涵跳架子孔雀舞的第53个年头,也是他第一次来海南表演,“从云南到海南,展演‘非遗’项目,引领民众深入领略架子孔雀舞最原始的精髓,吸引了不少游客争相拍照合影留念。”
“架子孔雀舞是云南芒市吸引游客的一张靓丽名片。”看到在海南也备受欢迎,朱宽涵跟游客互动时发出邀请,“欢迎你们到云南来!”
亮相“非遗”巡游现场的三亚《黎族打柴舞》赢得掌声喝彩不断,表演者们将磨石步、筛米步、砍柴步等传统跳法招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还原了黎族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生活。
“在家门口不仅可以看‘非遗’巡游,还可以跟省内外‘非遗’项目代表相互交流学习。”琼中民歌展演团副团长王德岗带着23位表演者来到了欢乐节现场巡游,希望让更多人走近琼中《苗族招龙舞》,到琼中旅游。
“非遗”+旅游,实力“圈粉”
“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当古老“非遗”项目与网红打卡地相遇,各地游客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感受“非遗”。
“当‘非遗’巡游遇上云洞图书馆,又‘土’又‘潮’,让旅行更加有意义!”身穿汉服的湖南“00后”游客陈亦晨惊叹不已,“随手一拍,都很出片。”
“一圈逛下来最大的感受是,‘非遗’其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重庆游客黄艺在欢乐节现场,分享了她对海口的深刻印象,“既有烟火气,也很有活力。”
如今,在海南与“非遗”“不期而遇”,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在海南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遗”的身影。
今年“五一”,火爆全网的潮汕英歌舞,节奏活泼的奇幻欢乐巡游火爆海口街头,古老与现代在海口这座城市交织辉映,绽放出“非遗”独特的魅力,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演打卡。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海口市共接待游客83.74万人次,同比增长9.9%;实现旅游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8.7%。
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事实上,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正走出民俗场馆,以可知可感可体验的多元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而丰富多样的“非遗”巡游、民俗休闲活动等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热点。“非遗”+旅游,实力“圈粉”的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如何提升“非遗”+旅游的吸引力,海南的答案是:走近大众,走进生活,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助力,让“非遗”“火”起来。下一步将在更多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打造“非遗+”,形成年轻人时尚的社交场所,吸引更多的游客,让“非遗”之花在传承中演绎别样精彩。
“非遗”+旅游的火爆并不是一时偶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旅首席专家王晓峰认为,各地“非遗”都具有当地文化属性,像潮汕英歌舞出圈,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大众属性和表演性。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海南要在传统“非遗”的基础上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即“老戏新唱”,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通过节庆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引流,吸引“90后”“00后”客群。
王晓峰表示,海南应通过政府引导+兄弟省市联动,推动“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线上线下结合,打造“非遗”产业链,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让“非遗”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健康持续发展。让游客来海南不仅领略自然之美,品味海鲜之美,还要感受“非遗”之美,“点燃”文旅消费新动能。
附:海南“非遗”了解一下
海南岛有着独特的“非遗”民俗文化,目前,海南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至2024年,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7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83人。
(原标题:当海南旅游遇上“非遗”,会开出怎样的“繁花”?)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