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启航十年,我们身处何方?

半月谈网 2024-05-28 12:10:49

设想未来有一天,徒步爱好者可以深入世界任意无人区而无惧断网失联,网购者的包裹乘着火箭在一小时内极速送达,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年假目的地是太空......商业航天的发展正在逐步将这些愿景变为现实。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在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航天事业是国家力量独步的舞台。

如今,在国家力量的鼓励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揭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新篇章。

破冰十年,政策春风吹动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业界普遍将2015年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自2015年破冰以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已历近十载。

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贯穿“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方向。

△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1号工位

2022年7月6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为商业火箭开辟专有发射工位。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商业航天”首次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也将在2024年内迎来首次发射。

政策春风拂面之下,我国的商业航天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抢占轨道,造星背后的战略博弈

商业航天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推动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商业航天作为航天力量的生力军,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突破口,为发展太空军事力量,提升太空作战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商业航天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商业航天产业鼓励政策,航天大国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根据专家的估算,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的6G卫星最大数量约为6万颗。

卫星制造和发射越快,可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可观。因此,太空轨道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各国发射卫星的必争之地。

科技赋能,挖掘全产业链商业潜力

商业航天不止“造星”,背后的完整产业链蕴藏着无限商机,创造了商业航天背后无可比拟的财富机遇。

商业航天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发挥中国航天的全球竞争力,并在未来太空开发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商业航天产业链由许多环节构成,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制造环节可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和卫星配套制造,发射环节可分为火箭总体制造、火箭配套制造、卫星发射服务等,而产业链下游则可细分为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等领域。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是384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3%,主要包括卫星制造业收入、发射服务业收入(约70亿美元)、卫星服务业收入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等。

除了降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等航天基础业务的成本以外,商业航天产业是高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组合,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通过构建上下游产业供应链体系,打造“卫星互联网+”生态,加快培育卫星网络优势企业,赋能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孕育整个航天产业链条的创新模式。商业航天未来广阔的产业空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迎头追赶,中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目前,美国商业航天发展走在全球前列,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着前沿地位,而且在市场扩张和商业模式的开发上也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和创新性。特别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备受瞩目。该公司成功地推出了液体燃料火箭发射系统,并实现了火箭的可重复利用技术,这些都被视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欧美国家是全球最早开始商业航天实践的地区,头部企业优势明显。此外,一些新兴航天国家如印度、日本等也加入了商业航天的竞争,试图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为太空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机会,推动着太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场走向星辰大海的史诗征途中,中国航天也在迎头追赶。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对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迅速成长。

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2023年,中国一共将270颗卫星送入太空,有137颗是商业卫星,占比65%。而执行这270颗卫星发射任务的有13次是由商业火箭完成的。

预计5年内,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卫星将超过1200颗。除了卫星、火箭,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

△ 文昌国际航天城高新区航天产业加速集聚

在海南文昌,我国唯一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在2024年内完成火箭的首次发射。海南培育和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低纬度、射向范围广、落区安全、交通便利、气候、政策均有明显优势,以航天科技火箭院、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中国星网集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加速形成,加速推进以“出厂即发射、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返回即复用”的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以及“航天+”产业体系,得到了航天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如天兵科技、箭元科技、星河动力等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在海南文昌加速布局。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迈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从应用场景看,虽然商业航天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发展空间及潜力极大。在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2.3万亿元。

△ 文昌国际航天城冠名长八遥二运载火箭

从地球到太空,在人类文明探索航天的征途上,商业航天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庞大舰队。它并非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航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转型路径。太空科学和太空探索不仅是科学的“新边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行稳致远,将成为让商业航天成为传统航天破局新引擎,使航天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航天成果惠及亿万民众。

(原标题:《半月谈》关注 | 商业航天启航十年,我们身处何方?)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符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