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手术
近期,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圣主任团队成功完成省内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心力衰竭诊疗领域又取得创新突破,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心”希望。
30多岁的林某,近1年反复气促,心衰症状反复发作,体内出现多次严重感染,病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已多次住院治疗。治疗后,林某病情虽有所改善,但活动量仍明显受限,无法步行上2楼,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
患者影像结果提示:左心扩大
近日,林某因病情加重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入院后,医生团队为林某进行了系统的检验检查,心脏MRI提示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活检提示心肌纤维化,考虑心肌炎后心肌病心衰。此外,心脏超声检查还发现该患者左心扩大,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已经挤压到肺部,且心脏射血分数LVEF只有31%(正常值为50%-80%),这暗示着林某的心脏“电量”已经严重不足。
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的危急性后,心血管内科王圣主任医师立刻组织科室骨干对该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估,由王裕岱副主任医师、董小莉副主任医师、张力立主治医师等组成的救治团队结合超声、心肌影像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后,考虑患者扩张型心肌病、QRS不宽、药物优化治疗后EF仅31%,心衰症状反复,且左西孟旦试验反应良好,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对于患者而言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改善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最终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经过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同意植入CCM。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医生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130 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填补了既往射血分数降低,窄QRS波心衰人群器械治疗的空白,能让心衰患者重新见到生命的曙光。
另外,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可在体外进行多次充电,能减少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带来的更换手术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植入几乎可以终生应用。
手术在心血管内科王圣主任医师、王裕岱副主任医师、董小莉副主任医师、张力立主治医师的密切配合下进行,手术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两根心室主动电极的位置,医生需要在患者心腔内同时植入两根电极,且彼此间距不能小于2厘米,这样才能确保CCM正常工作。
救治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CMM
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在科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团队先后植入两根主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间隔。经过测试,植入体内的调节器各项参数良好,电极准确植入到了健康心肌上,发出了持续、稳定的信号,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在未来,CCM可通过体外充电器,长期持续为患者提供治疗,通过逆转心室重构的长期作用,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后,林某的心脏射血分数即明显提升,自觉心脏跳得更有力了,胸闷、憋气症状明显缓解了,已经顺利出院,并定期前往该院复查。术后三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36%,心脏核磁检查显示心脏较前整体缩小,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II级,平地日常活动无明显胸闷等不适症状,已经能步行上2楼。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被称为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最后的堡垒,其发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目前,慢性心衰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P/D)以及心脏移植等。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拥有强大的心衰救治团队,每年收治众多心衰患者,依托医院多学科的综合实力优势,心血管内科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填补了省内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针对心衰患者设立心力衰竭与心肌病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和全方位服务,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原标题:省内首例!海南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孙令卫】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