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的“点线面”,儋州大成镇打造林下生态产业,实现“绿色蜕变”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通讯员 陈泰壮 摄影报道)12月7日,记者从儋州市大成镇获悉,近年来,儋州市大成镇以提高天然橡胶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写好“激发动能、打造品牌、优化布局、利民富民”的绿色经济文章,围绕“点线面”三要诀,实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打造乡村绿色发展新引擎。
选好“试验点”,打造林下产业“特色”更突出
据介绍,2021年,大成镇立足橡胶林的巨大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农村土地资源潜力。率先引进企业进驻推赛村委会,选择白背毛木耳作为种植品种,建设50亩林下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将木耳产业“易种植、产量高、生产周期短、市场稳定”与大成镇丰富的橡胶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等特性相互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生态农业,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同时构建复合立体生态系统,不断谋求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改善生态的长远目标。
“初步来大成镇进行土地调研的时候,发现最大的土地资源优势就是橡胶林的面积。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成镇的27万亩橡胶林,发展林下经济?我们最终选择了白背毛木耳。白背毛木耳需要温度、气候、湿度,在大成镇这里是比较适合的,另外橡胶林相对种植比较规范,栽培白背毛木耳,需要大棚,空间利用率还是比较大。”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师博士团成员罗灿说。
延长“生命线”,确保绿色品牌“底色”更深厚
记者了解到,大成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林地的生态承载能力,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规划建设项目基地,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联合儋州市科协推动举办林下毛木耳种植食用菌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木耳的产业发展及销售情况、木耳林下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内容开展授课,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木耳产业品牌长久扎根落地。强化与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与海南大学农业农村学院合作共建乡村治理实践教学基地,吸纳大学生到镇实践实习。同时,研究探索赤松茸、竹荪等其他食用菌的栽培、储存、加工技术,不断将新鲜科研经验融入生产过程中,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相互转化,增强林下产业发展潜力。
“目前,木耳示范基地已实现培育、种植、采摘、晾晒、分选、包装的一体化模式。从2021年初至今,林下木耳种植基地已有推赛村、新营村、新龙村3个村集体参与项目;小岭村、南盛村、大星村等7个村集体继续以扶持壮大村集体资金与企业形成合作,种植规模200亩,预计年产值450万元。木耳种植产业持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据大成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扩大“影响面”,力求金山银山“成色”更鲜明
村民李琴原先在家割胶种水稻,收入微薄,如今也到基地务工。她告诉记者,在基地采收木耳,多劳多得,每天都有130元以上,离家近,待遇也不错。目前基地可以吸收120人次的灵活就业,根据工种的不同收益也有所不同。
据悉,大成镇充分发挥木耳基地龙头示范作用、林下种菇科技小院研学科普作用,推广先进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和林下产业发展应用的成功经验,带动农户将传统割胶模式更新为“林菌种植”混农经济模式。
“按照每亩地可以容纳35000个菌袋测算,每个菌袋产值约是2.8元到2.9元,成本约2.1元,所以一个菌袋利润大概有7毛钱,每亩产值超过两万块钱的利润,在每亩净利润两万元的白背毛木耳产业中,企业实行兜底保底收购,解除农民产业发展后顾之忧,也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赛村党支部书记符智伟说,菌袋里装的主要是发酵过的橡胶木木屑,整个种植过程不产生废料废渣,使用后的木屑可作为肥料售卖,这无形中又为农民增加一笔收入。鼓励引导农户自行发展创收,推动大成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打造绿色健康的大成食用菌品牌。
大成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成镇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以森林农业、康养食品、生态养殖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林业+食用菌、林业+大叶苦茶、林业+蛋鸡养殖、林业+中草药”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做好林下经济“大文章”,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发展目标,最终实现林下生态和经济发展乘数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发挥林下经济的价值,绘就大成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责任编辑:吴钟旺】
【内容审核:肖 好】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