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之后”黄花梨、“一片万钱”的沉香 商报记者带你品“海南香”

海拔新闻 2023-03-16 15:22:50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张艺)在海南,有两种神奇且珍贵的树木,分别是黄花梨和沉香。海南黄花梨素有“木中皇后”的美称,而海南的沉香又称“崖香”或“琼脂”,素有“一片万钱,冠绝天下”的美誉。在山间自由生长的它们为何能获得如此美名呢?快来,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带你“闻香识木”!

4月13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山水有清音——黄花梨沉香书房展”将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届时将会展出精选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黄花梨家具和沉香文物,让深居宫中的它们万里归途,回到故土;让海南的观众足不出岛,就可以细观慢品它们的艺术魅力,见证来自宝岛黎山的黄花梨和沉香在明清宫中的辉煌岁月!

海南黄花梨

原始热带雨林覆盖下的海南岛,遍布佳木,掩映其中的黄花梨,因木质坚韧,琼州人就地取材,广泛用于建造居所、农牧工具、饮食器皿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作花梨。这些寻常百姓家的独木器具,一木一器,既是生产与生活所需,也是源于生活之平民艺术,成为最具海南特色的文化符号。

黎山佳木

黄花梨木,学名为降香黄檀木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黄花梨是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其性耐干旱、耐贫瘠。从幼苗生长起,十五年后才开始结心材,每年生长不到两厘米,成长十分缓慢,野生黄花梨百年才能成材,极为稀少珍贵。它作为木料加工制作甚至需要三百年到五百年。而海南岛山势陡峭、险峻,所产的黄花梨自然生长,所以没有人工建枝培养。漫长的生长周期和独特的生长习性,一棵黄花梨树经过数百年的沉淀,数百年的风雨,终于成为稀有名贵的木材。

走出黎山

在众多名贵木材中,黄花梨与紫檀齐名。黄花梨流金溢彩,紫檀温润如玉。在民间素有“紫檀木中之王、黄花梨木中之后”的称誉。明代《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黄花梨木温润、内敛、沉静的自然秉性,质朴、典雅、华美的独特纹饰,成为高档家具的首选木材。唐代,黄花梨就曾作为海南的地方贡品进献给朝廷。从明朝中晚期开始,海南黄花梨作为地方土贡进入皇宫,在天启皇帝的推动与参与下,成为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

琼作花梨

不仅仅是皇室,老百姓也对黄花梨木爱不释手。黄花梨因其坚固耐用的特性,在民间广泛被琼岛先民制成酒杯、二胡、牛铃、米桶、多脚独木凳、生产工具、狩猎工具、纺织工具等用于生产生活当中。从生产用具到家具摆件,黄花梨木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海南沉香

“书卷纷纷杂药囊,拥衾时炷海南香。”海南沉香,古时称为“崖香”又称为“琼脂”。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历史背景,自古被奉为“万香之首”、“香中舍利”,是大自然赋予海南的天然瑰宝。其香而不艳,浓而不俗,入水即沉,具有沉静内敛的品质,厚重精华的内涵。

苏轼在海南所写的《沉香山子赋》中描述了海南沉香的色泽,材质和气味散发的特点,称它“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这十二个字,后来成为对海南沉香的经典描述。

天涯奇香

有古籍记载道:“香出占城(越南)者,不若真腊(柬埔寨),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沈(沉),一片万钱,冠绝天下”。所以海南香价“与白金等”“一片万钱”。

沉香并非某一种特定的植物,而是白木香树受伤后结出的树脂。海南原始森林中植被茂密,拥有沉香最适宜生长的土壤,而且海南受热带季风影响,每年台风过后树木被摧折受伤倒伏,增加了结香的机会,特别是海南虽然终年高温,但是在高山地区却又温差较大,高温和低温的效应,反复锤炼着沉香的生长,最终造就了冠绝天下的品质。

香韵琼崖

海南用香采香的传统也历来有之。清代《琼黎风俗图》中的《采香图》就描绘了黎人的采香历史:画中有四名采香男子,聚在一处山谷中,有的靠着树干,有的攀爬到树上砍香,各自忙碌。

《采香图》左边配有文字,从文中可得知,当时的专业采香客被唤作“香仔”,一般数十人共同上山采香,且“构巢于山谷间”长期驻扎,以此为业。他们在采香时遵照着系列的要求和作法,比如要先向山神祈祷,要“分行采购”;他们识香采香的技巧和经验则依靠于一双灵敏的耳朵,“以斧敲其根而听之”,找出结香。

香韵悠长

沉香的用处可以说非常广泛,不仅能用来制作手串、雕件、摆件等工艺品,还能用来治病、熏香等,可以说是个“宝藏”。

中国香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到春秋战国时,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责任编辑:王艳艳】

【内容审核:黎晓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