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在海南的“朋友圈”:张中、黎子云、赵梦得、姜唐佐、春梦婆……

海拔新闻 2023-02-28 07:58:47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魏铭纬 文/图

三年野服多知己,万里天涯即故乡。比“朋友圈”,古往今来恐怕少有人能比得过苏轼。他的“朋友圈”里既有宰相重臣、地方干吏,又有文坛盟主、艺术大师;既有高僧名道、淡泊隐士,又有乡绅农夫、村妇黎民……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最重要的是,“朋友圈”里的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对苏轼掏心掏肺的。别人都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苏轼却是人生知己遍天下。正是因为身边有这么多善良、有德之人,苏轼才能在贬谪海南的时候,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追求生活的乐趣;而他与朋友间的故事,也为后世所乐道。

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苏轼被贬儋州时,海南其他三州的士人纷纷前来求学,甚至远在广州的学子也冒着惊涛骇浪远道来问学。

苏轼与姜唐佐的塑像

在所有学子中,苏轼最欣赏的是一位名叫姜唐佐的人。姜唐佐本来是琼山的一位读书人,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后,他便带着家人前来从学,并且一直侍奉在苏轼左右,深得苏轼真传。

对姜唐佐来说,苏轼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更是一位体贴温暖的亲人。有一天,闲来无事的苏轼想和姜唐佐饮茶,便写了封邀请函邀约他,可彼时姜唐佐正有要事在身无法赴约,就恭敬回函给苏轼。苏轼阅后,再写了一封函给姜唐佐:“适写此简,得来示,知巡检有会,更不敢邀请。会若散早,可来啜茗否?酒、面等承佳惠,感愧感愧!来早饭必如诺。十月十五日白。”

知道你有事要忙,但如果会结束得早,可不可以来与我一起喝茶呀?我备好了酒饭,如果来得早,肯定就像答应你的那般丰盛。苏轼写给姜唐佐的书信中总是有着深长的挂念,殷切的期盼,和浓浓的关怀。

半年后,在苏轼的鼓励下,姜唐佐决定前去广州参加应试。临行前他请求苏轼赐一首诗,苏轼就在他的扇子上写下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写完后,苏轼鼓励说道:“等你将来高中之后,我再为你续足全篇。”

涛涛沧海隔断不了这里的人文地脉,就算是白丁书生,只要有志气就可以开辟天荒。短短两句,足以见得苏轼对他的殷切期望。

姜唐佐果然没有辜负苏轼的厚望,不久考中了举人,成为了海南有记载以来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崇宁二年(1103年),姜唐佐北上准备继续参加会试的时候,在汝阳遇见了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对方交谈后,姜唐佐得知恩师苏轼已经去世的消息。随后,他把只写了半首诗的扇子拿出来,为苏辙讲了他们的故事。苏辙深受感动,为其续写了下篇: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入在了第三联,谓姜唐佐虽然来自鱼龙之地琼州,如今成为了文坛新秀。纵使琼州面临大海,但就算是海浪滔天,也冲不断这地脉;只要这里的书生们够有志气,齐心协力也可力破天荒。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众人这才意识到东坡的远见。

“海上义士”赵梦得

赵梦得是海南西部的儋州人,常年寓居于澄迈,经常往返内地与海岛之间经商,经济条件优渥。苏轼的书信、诗文、物品常由他捎带。他因给贬谪海南的苏轼很多帮助,被清代苏学专家王文诰称为“海上义士”。

《苏轼文集》收录了一件苏轼在海南时与赵梦得的书帖:“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龙焙”是当时的名茶。苏轼自中原千里迢迢带至儋州,数量应该不会多。此珍品珍藏,并且在海南荒蛮之地,苏轼亲书手札,约聚品茶,这是何等的礼遇。更为难得的是,苏轼想到自己不能直接赠诗给朋友,以免枉生祸端,因而用心作了一个文字游戏,在普通的邀约帖中,隐含了一联诗句:“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他用这巧妙形式,道出了真诚心意:“珍藏多年的极品好茶,如不是适饮之人,茶也会有怨言;如果自己闭门独享,我也会心生愧疚。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跋东坡与赵梦得帖》记述,苏轼“特畏祸,不欲赋诗,故录陶杜篇并旧作,累数十纸以寓意。”《二老堂诗话》中又记有:“仍录陶渊明、杜子美诗,及旧作数十纸与之。”苏轼当时戴罪之身,又逢朝廷严查并强令焚毁他的文稿之际,不便写诗赠送,便将自己书写的数十件陶、杜诗作,以及自己旧时作品,赠送赵梦得。这在苏轼一生,实不多见,不仅慷慨,更有诚意。

而赵梦得也并不客气,再出示一幅绫绢,希望苏轼书写,以示珍重与收藏。苏轼则直爽作答:“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币帛之类,不用于衣服穿着,而用于书写,上帝也不允许。这一场简朴而盛情的邀约,已入史册。

居儋三年后,苏轼即将从澄迈渡海北归,赵梦得得知此事,但自己尚在广西不能及时返回,便让儿子前往拜访致意。苏轼在感慨之余,给赵梦得写了字条表示感谢:“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苏轼在字条中说:“我将要渡海北归,今晚在澄迈留宿。非常感谢您让儿子来看我。得知您北上还没有回来,或许此刻已经到达桂州了。如果真是这样,说不定我们可以在海康(今广东雷州)相遇。如果不行,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会了。其他没什么说的,惟一期盼您,到晚年了要多多爱护自己……”字条文字虽简短,却情真意切,让人心生感动。这张字条是苏轼在海南最后的墨宝,因为其中有“渡海”二字,因此被人们称为《渡海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性作品。

苏轼与百姓相处塑像

“道路为家,惟义是归”吴子野

吴子野是广东揭阳人,名复古,又字远游。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典,为人刚正不阿。熙宁十年(1077年)吴子野与苏轼相识于济南,他与苏轼交游二十余年,而其父和其子也与苏轼有交游。

吴子野十分崇敬苏轼,总是在苏轼落难的时候出现在苏轼身边。苏轼贬谪黄州时,吴子野在故乡为母亲守孝,无法与苏轼相见,却不断托人寄去一些珍贵的食品给苏轼。贬谪惠州时,吴子野也曾多次去看望他。苏轼被贬儋州后,吴子野已年逾九旬,但吴子野不怕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险阻,一路风餐露宿,专程赶到儋州探望苏轼,令苏轼深为感动。

“往岁追欢地,寒窗梦不成。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只今那复见,仿佛似三生。”

这是苏轼海外诗一首,诗无标题,但有一小序,序曰:“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复来相见作诗赠之。”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赠予的对象、作诗的时间地点等。在人生的落寞时刻,苏轼获得了吴子野的友情,其心情可以想见。绍圣四年(1097年)八月,两人见面,作通宵长谈,苏轼怀着感动的心情,作此诗赠吴子野。

吴子野在海南待到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才辞别苏轼返内地。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吴子野再次渡海去儋州寻访苏轼。这次带去了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将获赦内迁廉州的消息。苏轼原来觉得"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这消息对他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同年六月,苏轼离儋北归,吴子野相从渡海,到了雷州分手。苏轼到廉州后,又获许可随处定居,因折回广州,稍后乘船北上。吴子野刚与他分手不到数月,闻讯带着番禺几位长老追饯至清远峡,同游广陵寺。这一次同游的心情自然格外舒畅。离别之时,苏轼曾问吴子野有何交代,他只是笑而合上眼睛。

吴子野终因不胜老迈劳累,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于归途。苏轼惊闻噩耗,悲伤万分,写下《祭子野文》,极赞其“急人缓己,忘其渴饥;道路为家,惟义是归”,三个月后,苏轼也病逝于常州,这两位年龄相差30多岁、相交20多年的莫逆之交,在同一年中走完他们的人生旅程。

张中因助苏轼而丢官

张中是河南开封人,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但张中到昌化军(今儋州市)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到底在何处任何职,史书没有记载,如果不是与苏轼结缘,后人根本不知道张中这个人。而他在任昌化军军使期间,因照顾苏轼而丢官却无怨无悔的事迹,深受后世传扬。

张中因助苏轼而丢官塑像

贬谪儋州时,苏轼官职名为琼州别驾,实为“有罪”之臣,不能签书公事。儋州的生活条件的艰苦大大出乎苏轼的意料,他在《与程秀才书》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绍圣四年(1097年)八月,张中到昌化军任军使。据苏轼《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记述,张中本来是学武的,“少诵十三篇”,又有口才,“颇能口击贼”;胸中有谋略,“戈戟亦森然”。张中的才智谁也无法比,但却与功名无缘,被派往天涯海角去当官。

张中到儋州得知苏轼父子“居无室”,露宿野外时,心里十分难过。他当即派兵修葺破旧不堪的驿舍,让苏轼父子居住。后来,察访广西的董必觉察苏轼住在官舍,便派小使赴儋州把他们驱逐出去。

张中与苏轼父子

无奈之下,苏轼买地筑室。苏轼在《和陶和刘柴桑》记述:“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这个邦君就是张中。在张中及朋友的帮助下,苏轼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桄榔庵”。

桄榔庵遗址

张中到儋州不久,便与苏轼同访黎子云,商量建一间学堂,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苏轼的《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并引》记载了这件事。张中与苏轼父子经常来往。苏轼的《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观棋并引》都有记叙。“儋守张中日从之戏”,可见他们的交往非同寻常。

张中因派兵修葺驿舍供苏轼父子庇风雨,被朝廷罢官。苏轼很感动,连作三首诗送张中:“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民国儋县志》记载,北宋一百六十七年间,昌化军“宦绩”名录只载张中一人。

“载酒堂”建在黎子云家

苏轼在儋州时,有一个名叫黎子云的读书人与他交往相当密切,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次苏轼与昌化知军张中一同去黎子云家里访问黎子云,并写下《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诗,这可能是苏轼与黎子云的第一次见面。

黎子云住在州城东南,他的家前面有一个大池塘,周围树木茂盛,清静幽雅,非常适合游览垂钓。黎子云以务农为生,生活艰苦,住的茅房已经破败。苏轼与张中这一次到黎子云家,席间,有人提议捐钱为黎子云修建一座新房子,苏轼也表示赞同,还亲自给新房子预先取了个名字“载酒堂”。这个“载酒”之名,来自西汉扬雄的“载酒问字”典故。

载酒堂模型

“载酒问字”典故,说的是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他家境一向贫寒,但他嗜好喝酒,人们带着酒菜跟他学习。苏轼为这间新房子取名载酒堂,从侧面反映了黎子云学识非凡,在当地受人敬重。载酒堂建成后,黎子云的家里更加热闹,儋州文人们常到黎子云家做客,载酒堂也成了苏轼传播学问的一个地方。

苏轼在儋州三年,与黎子云交往频繁,他也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访黎子云的事。苏轼有时是去找黎子云喝酒谈诗,有时在去往黎子云家的路上,拄着拐杖一路驱赶村狗,惊扰得鸡群东飞西跳。去黎子云家的次数多了,连孩童都与苏轼熟悉,“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黎子云仰慕苏轼,也常向苏轼索要书法墨宝来收藏。苏轼习惯在喝得酩酊大醉才写书法,正巧有段时间苏轼没有酒喝,没有作品可送,但是他答应会想办法赠给黎子云几幅好的书法。答应了黎子云,苏轼还提笔为黎子云题写了“苦雾收残文豹别,怒涛惊起老蟠龙”一联作为随手礼。

黎子云学识丰富,又亲力耕作,深谙世事民情,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有时颇能让苏轼得到启发。如苏轼在《益智录》中记载,有一次黎子云对苏轼说到益智无益于智,益智之所以被称为益智,是因为人们通过它的果实能预知年岁的丰歉,苏轼听后“聊复记之,以俟后日好事补注《本草》者”。

黎子云后来从州城东南搬到了今天的乾山村。传说黎子云这个新址,是苏轼亲自推荐的。有一次,黎子云陪着苏轼到儋州北部地区游玩,苏轼看中了一块风景秀丽的地方,认为是难得的宜居之地。苏轼北归之后,黎子云搬到这块地方居住,并取名为乾山村。苏轼与黎子云彼此之间的深厚友情,给后世留下了一段美谈。苏轼取名的黎子云新屋载酒堂,在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东坡书院。

“田头戏歌”春梦婆

东坡居儋三年,不仅与当地的文人谈诗论对,还乐于与当地的平民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交谈交往,他的诗作中出现了“符林秀才”“王老”(百岁翁王肱)、“春梦婆”“吹葱叶的儿童”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春梦婆是儋州聪颖睿智妇女的代表,苏轼与春梦婆田野对话也成为千年美谈。

苏轼与春梦婆

春梦婆的姓名不详,家居儋州城东,深谙世事,口齿伶俐。宋人赵令畤《侯鲭录》载:“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公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

苏轼另有诗《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三云:“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换扇”是儋州对歌的风俗,歌者手执扇子对歌,换人即“换扇”。春梦婆敢于临场对歌,说明她是歌场高手。民间传说,有一天苏轼访友归来,路遇春梦婆,便和她逗趣:“云鬓蓬松两腕粗,手携饭榼去寻夫。”春梦婆随口答道:“事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苏轼大吃一惊,非常钦佩这位南荒妇女的口才,连忙赔礼道歉。

他遇赦北归时,乡亲们纷纷前去送行,拿着土特产相赠,东坡感动之至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等诗句。

连线专家

问:姜唐佐是海南有史记载来第一位举人,有“破天荒”的美名,苏轼与他的关系是怎样的?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滨:我们通常说姜唐佐是苏轼的学生,但从他们俩的互动来看,他们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姜唐佐此人祖上是读书世家,家世家风都颇为不错;苏轼出生于蜀中耕读之家,家族中治学远近闻名,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身世和追求,自然也就能走到一起去。

问:苏轼平时和朋友如何相处?

海滨:苏轼本身就是讲民主、讲平等的人,他和朋友间也是平等自然的关系,对他的学生姜唐佐也是一样。姜唐佐有时陪着苏轼读书读晚了,索性就在老师家蹭饭,喝粥、吃馒头,苏轼也十分热情招待他。而苏轼来海南时,随身带的物品很少,就连书也带的得不多,姜唐佐在向苏轼请教学问时,时常带书前来借给苏轼看,所以便出现老师向学生借书的趣事。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黎晓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