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奇绝之旅”开启琼州人文之盛 居儋三年重教化 东坡遗风今犹在

海拔新闻 2023-03-01 08:33:42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记者鲁启兰文/图

早春,新学期伊始,琅琅书声从教室中传出,海南校园一片蓬勃生机。上学读书,自古有之。流传千古的诗词,早在千年前的琼州大地上奏响文化的乐章。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琼州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在搬入新居桄榔庵后,无意中听见邻家传来孩童的读书声,开怀写下:“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苏东坡意识到,在蛮夷之地也有文明之花。东坡不幸海南幸。此后,这位大文豪开辟学府、讲学明道,在海南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坡书院

推行文教 开坛讲学播撒文化火种

载酒问字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当时,儋州,乃至海南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十分落后。从隋朝推行科举制度,到东坡来儋州之前的四百多年中,整个海南岛没有一个中举及第的,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可见一斑。

 

苏东坡来到儋州,看到当地的教育发展后,感到揪心不已,并提笔写下《游城东学舍作》:“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诗中可见,当地学校简陋,老师忍饥挨饿,学生四散,这就是当时儋州学舍的现状。

但苏东坡并未气馁,尤其在他营建桄榔庵于城郊的迁居之夕,听到了邻家孩童在诵读书文,让他不禁欣然写诗称道:“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天下之大,文化何处皆有,为学之道不在于居处南北,海南怎么可能出不了杰出人物?由此一来,更加坚定了他传布文化、开发民智的决心。

其中,载酒堂便是苏东坡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据史料记载,载酒堂建于北宋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也就是苏东坡到儋州的第二年。有一次,苏东坡受昌化军军使张中(当时儋州的地方长官)之邀,一起去拜访好友黎子云。交谈中,大家提议在黎子云住宅旁边建一座房屋,作为东坡设帐讲学、文友聚会的地方,苏东坡非常赞同这个倡议,并带头凑钱,还借用“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

吟诗劝学

载酒堂建成后,在办学招生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相传当年,苏东坡经过一番苦心动员,前来上学听讲的人仍然很少,苏东坡只好去找好友黎子云商量。

载酒堂

黎子云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顽童,见苏东坡来他家做客劝学,便指着绑在凳脚上的一只白鹤说道:“请先生对鹤吟诗。”

苏东坡开口吟道:“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虾鱼……”

正要往下吟,小顽童突然揭开一只覆盖的盆子,指着说:“续下去!”

苏东坡定睛一看,是只乌鸦,不假思索地续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吟毕,他又逐字逐句讲解一番。

小顽童听了苏东坡吟的诗和他的讲解,被他的过人智慧和才思所折服,第二天,在苏东坡开办的学堂里,第一个前来听讲的正是这个黎家顽童。消息传开,儋州境内,送子入学的风气就浓厚起来。

苏东坡在当地人为他修建的载酒堂里肩负起了播散文化种子的重任,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讲义,自己写。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登门求教,当地形成了“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日以增盛”的局面,使地处蛮荒的儋州成为了当时全海南的文化中心,并从此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东坡北归不久,其学生姜唐佐就举乡贡,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自此之后,海南在科举上屡有斩获,比如大观三年(1109年),曾经受业于苏东坡的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整个宋朝,海南共诞生了12名进士,而明清时期则多达80多人,其中清朝的张岳崧成为海南科举史上唯一的探花。

岁月横亘,千年流转。当年的载酒堂经过几番修建,成为了如今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寄托着人们对一代文豪的敬意和对学问的尊崇,它所蕴含的人文理念与精神化为无形,浸润一方水土。如今,走入这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仿佛触摸到了一代文豪的灵魂,也仿佛走入了苏东坡最后的“海外”人生。

伯乐识人 白袍端合破天荒

东坡题扇

得知苏轼在儋州,海南其他三州的士人纷纷来到载酒堂求学,甚至远在广州的学子也冒着惊涛骇浪远道而来问学。对于来向他请教的人,苏轼热情接待,不管他们的基础如何、资质如何,只要有心向学,苏轼都一一开导指教。

苏轼和姜唐佐

元符二年(1099年),便有一名叫姜唐佐的学生慕名来向苏轼求学。他自备了资粮和书籍,从海口来到儋州,日日跟随在苏东坡的左右,随时向东坡咨询,并将自己的作品奉上点拨。苏东坡十分欣赏姜唐佐的才华,还曾向旁人称赞:“想不到海外还有这般出色的士子。”

姜唐佐在苏轼这里住了半年,于次年三月从学结束,返回琼州赴广州应试。临别之时,求苏轼赠诗一首。苏轼便在他的扇子上题道:“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大意为:“滔滔沧海,冲不断人气地脉;书生白丁,有志气可破天荒。”由此,“破天荒”一词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东坡还与姜唐佐相约“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等姜唐佐将来中了进士,他将再续足成篇。而姜唐佐也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后来,他北上赴试,中了举人,成为海南的第一位举人。可遗憾的是,此时苏轼已经去世,无人为他续写成诗。

苏辙续诗

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姜唐佐到河南汝阳拜见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当时距离苏东坡终老常州已有一年,苏辙代兄为其续成全诗:“生长茅间有异方,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苏东坡与姜唐佐的故事也为学界留下了一段励志佳话。

姜唐佐未曾进士及第,但他的中举对海南来说确也意义非凡,历代琼士均将他作为东坡遗泽、开一代文风的榜样,故琼州人士为纪念他,曾将琼府近旁“尖秀如笔”的一座小山峰命名为“雁塔峰”,取唐代中进士“雁塔题名”之意。

此外,经学者多方考究确认,确定姜唐佐祖籍福建,其父渡海入琼,曾入籍“澄邑封平都儒姜村”(今澄迈县老城镇国社村)。因此,姜家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与姜唐佐,传承先辈风骨,特在国社村建立了东坡唐佐纪念园,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增添历史文化元素,也为本地新增一项重要历史人文景观。

在东坡唐佐纪念园的大门旁,摆放着一座二人青铜塑像,此二人正是苏东坡与姜唐佐。据了解,这是史上首座苏东坡与他的得意门生姜唐佐的二人雕像,也是姜唐佐首次以具体形象展示世人。

国社村民小组副组长姜深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开设东坡唐佐纪念园,让更多人了解东坡文化,传承东坡精神。同时也以祖先姜唐佐作为榜样,希望将先人遗风辐射到后辈,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重视教育 东坡遗风永留存

尚学之风

谪琼三年,苏东坡授徒讲学,为开发海南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文化巨人重视教化、重视人才、“有教无类”、人皆可以成才的识见、胸襟与责任感。而他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代,其所到之处均受到人文气息的滋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海口五公祠的东坡书院

据史载,苏东坡当年被贬为琼州别驾,到昌化军(儋州)“安置”之前,曾先到琼州,借住在今天的海口五公祠内。这一历史因缘为历代海南士民所珍视。苏轼离开海南一年后病逝于常州,人们为纪念他,便将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建“东坡书院”,聘山长,置学田,建书舍,设讲堂。经元、明、清历朝的重视和一再重修,书院的规模日趋扩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依照新政,书院改为学堂,迁入府城,此前这里一直是海南重要的教育场所之一。至今浮粟泉旁的门亭上还镶嵌着“东坡书院”的牌匾。

海口五公祠的东坡书院

位于海南儋州的中和古镇,是苏东坡被贬谪时居住之地。时至今日,镇内仍有他的生活痕迹,除了古迹遗址外,还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从小就听说苏东坡的故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上学,以为东坡先生就是一位很厉害的老乡!”从小在中和古镇长大的小曾,对于苏东坡并不陌生,她与他的相逢,早于课本上的诗句,早于新闻报道的科普,村里老人总说苏东坡就住在南边,她便以为苏东坡是镇上一位很了不得的大人物。直到上了学,了解到苏东坡的故事,但从心而发的亲切感却并未消散。

镇上许多的年轻一代有着和小曾相似的经历,大家听着苏东坡的故事长大,以苏东坡为榜样,学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他永不止步的学术钻研精神。同时,当地政府还结合东坡特色举办诗词大赛等活动,让更多孩子认识东坡、走近东坡。时光流转,挥洒文气千年的东坡居士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尚学之风延绵不绝,润泽后人。

润泽后人

除了久居儋州外,相传苏东坡被贬南下之时,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便停留在现今的临高县苏来村饮水喂马,休整补给并留宿一夜后才启程前往儋州。当地村民为纪念苏东坡的到访,便将村名改为了苏来村,以此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

为了纪念苏东坡,如今在苏来村的宣传文化室旁,还悬挂着一块石碑,上面便镌刻着苏东坡夜宿时留下的诗作《端砚铭》,当地居委会希望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苏东坡,爱上苏东坡,爱上阅读,让村里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数百年来,苏来村的村民们传承东坡文化,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曾经的苏来小学就坐落在文化室旁。尽管早年师资不足,学生数量也不多,但村民也一直坚持将学校办了下去。“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上书。村里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还念了研究生。”美珠党支部支委副书记、苏来村村长王健欣慰地说道。

随着经济发展,村里条件变好了,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苏来小学合并到了不远处的美珠小学。琅琅的读书声从崭新的教学楼中传出,似乎跨越千年时光,与圣贤有了隔空交流。

居儋三年,苏东坡以著书授徒为乐,传播中原文化,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争相师从,让琼岛“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可以说,苏东坡是海南文化的启蒙者,为海南文化的丰富、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他给海南带来了文明的曙光,丰满厚重而生生不息。

在苏东坡之后,海南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今,海南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和自贸港建设需要的教育为目标,教育面貌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格局性的变化,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海南这幅教育“蓝图”,东坡先生若能看到,想必也会深感欣慰。

连线专家

问:苏东坡当年在儋州开设学堂,授业解惑,开创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其是如何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带动了文化盛兴的?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滨:从苏东坡的足迹来看,除了儋州外,其余市县只是途经,因此在其他地方直接推行文教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个问题还是应该要辩证来看。

首先,尽管苏东坡在海南的直接进行传道授业主要是在载酒堂与桄榔庵等地,但是直接受益的不一定只有当地的学生,还有许多从当时的琼州(海口)、万州(万宁)等过去的,因此授业面还是很广的。

此外,苏东坡当年曾到过琼州暂住,也就是今日的五公祠。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建立了苏公祠,苏公祠往后朝代更迭,持续有人前来祭拜,不少读书人认为东坡先生在此呆过,有文人灵气。而苏公祠的聚集效应又吸引了许多,为海南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历朝历代不断在其周围增建,五公祠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海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或许苏东坡没有直接地在琼州教书育人,但是可以说他间接地聚集了琼山的文教之气。

五公祠

苏公祠

问:当年有许多人慕名前往儋州求学,后来,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与苏轼有着怎样的紧密关联?如何体现?

海滨:东坡先生一向被公认为了不起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但好像从未有人说过他是教育家。其实他在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首先,苏东坡有才华,放在当今就是一个“学霸”。其次,苏东坡考试成绩绝佳,早年在官场平步青云,升阶速度令人仰视,是当之无愧的“考霸”。最后,便是他自己也当过主考官、出题人。这样一位“三位一体”的老师,来到一个蛮荒之后,却仍然能够“有教无类”,对学子倾囊相授,可以说为当地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庄华敏】

【内容审核:符 坚】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