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4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刘宁玥)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公布。海南申报项目疍歌、海南苗族盘皇舞、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海南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32项。
一起来看看海南最新4个入选的非遗项目吧!
1.疍歌
海南省三亚市申报
疍歌,又称“疍家调”“咸水歌”“白话渔歌”,是海南疍家人使用疍家话(粤语)演唱的民歌,主要流传于海南三亚、陵水等地。疍民在生产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疍歌因此也成为疍民精神文化的见证和积累,我们考察疍民生活、了解疍民文化的重要渠道。
疍歌 图片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号
疍歌历史悠久,明初诗人汪广洋的《斗南楼诗二首》中就曾有“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的记载,而海南疍民最晚在明朝中期也已经有了对歌习俗。目前收录在册的海南疍歌约百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现展出于三亚疍家陈列馆的《水上民歌》是前所见较早的文本,后来又陆续整理结集有《三亚疍家咸水歌歌曲汇集》《新编咸水歌歌词》等。
疍歌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等,代表性曲目有咸水歌、水仙花、家姐、咕哩美等。
2.海南苗族盘皇舞
海南省五指山市申报
海南苗族盘皇舞 图片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号
盘皇舞是海南苗族古老的舞蹈之一,是海南苗族先民向开天辟地之神“盘古”祈求福祉而形成的祭祀舞蹈。盘皇舞曾于200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和三亚地区。
根据调查,盘皇祭祀包括功曹、招兵、请圣、招龙、安坛、清灯、香花五供等过程在内,每一个祭祀步骤都要跳上元、中元、下元舞,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舞者穿着特定的服饰,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的走位中借用不同道具划出象征着祈福庇佑的八字圆,随着鼓点的节奏变化,舞蹈的难度不断增加。盘皇舞运用了多种具有海南苗族特色的舞蹈道具,包括楼白(苗语:彩带)、苗鼓、桃木剑、盘皇面具等,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3.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申报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指的是以动物骨骼为原材料加工成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白沙等地。骨器制作一般由黎族男子完成。
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图片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号
黎族人对兽骨的利用可谓多种多样。材料包括鹿骨、鹿角、野猪骨等狩猎所得,以及祭祀行礼后宰杀所得的牛骨等。制作骨器分为洗料、截料、定型、打磨、钻孔、雕刻装饰等步骤。目前从海南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得到的骨器包括铲、刀、凿、斧、矛、鱼镖、鱼钩、纺轮、针、锥、梭、梳子等。
4.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民俗)
海南省琼海市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图片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号
在海南,兄弟公主要流传于渔民群体及部分商众中,其中在文昌、琼海渔民中最为集中,属于民间信仰,主要靠民间习俗与口头相传。
渔民中流传着一段古老传说:远在明朝的时候,海南岛有一百零八位渔民兄弟(“兄弟”是渔民间亲切的称呼)到西沙群岛捕鱼生产,遇到海上的贼船,被杀害了,后来又有渔民去西沙群岛,中途忽遭狂风巨浪,十分危急,渔民就祈求那被害的一百零八位渔民兄弟显灵保佑,遇救后,渔民就在永兴岛立庙祭祀。
每到出海时节,村里人都会来庙里祈求出海平安,准备鱼、肉、香、饭团等祭祀用品。祭船、拜公、舞龙舞狮、舞鲤鱼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都是潭门渔民的传统。
图片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号
【责任编辑:王晓倩】
【内容审核:孟秀莹】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