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张慧:以信用场景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贸易金融发展

海拔新闻 2025-01-16 09:06:09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许文玉)出席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张慧,十分关心海南自贸港贸易金融发展,并提出以信用场景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贸易金融发展的建议。

张慧认为,海南以信用场景创新赋能海南自贸港贸易金融方面存在三点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渠道相对单一,信用数据质量有待提升,造成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相关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中级以下占比较大;未实现银行金融机构与省智金平台联合建模及平台全流程放款;缺少海南自贸港封关相关的信用场景创新等问题。

贸易便利化方面。国际贸易涉及多个参与方,不同参与方可能存在利益互斥关系,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促使信任成本高、沟通成本高、合规成本高。传统贸易模式下,单证费用占货值5%—10%,商流、物流、资金流相互割裂,导致贸易企业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周期冗长、成本高昂,通关通港体验差。贸易便利化、商事便捷化是进出口企业的共同利益诉求。

贸易金融信贷支持方面。贸易场景下进出口企业,特别是活跃的中小型民营主体抵押物缺乏、信用水平不高,加之经营与交易等数据获取难度大、可信度低等问题,致使获得信用类贷款难度较大,限制了自身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自贸港贸易类商品流通的发展。

对此,张慧建议:强化信用信息平台应用。省金融监管部门优化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渠道,为进出口企业增信提供创新方案,提升信用监管工作质效。同时,结合省级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贸易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管,为企业准入、产业扶持、融资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为“信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场景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建设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货权为核心,以电子仓单为对象,连通“贸易—物流—仓储—交易—融资”全业务链条,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敏捷化、场景化的新型数字化服务。贸易环节上的贸易企业、物流公司、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政府等机构通过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和区块链实现跨境端对端的数据交换和可信存证,推进海南自贸港进出口企业实现从商务合同、物流运输、跨境通关、货运保险、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全链条数字化。

建设数字贸易基础设施电子货权凭证登记平台。建议建设电子货权凭证登记公示平台,并引入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部门和区域专业企业(海南省登记结算公司)作为跨境贸易流转信息透明化、贸易便利化的规制保障。同时基于电子货权凭证生成、流转、管理、服务等环节参与主体的业务数据积累,不断为参与主体企业增信,提升企业信用评级评价结果。集成儋州信用信息平台,打造企业增信服务空间,全面获取企业增信信息,探索开展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构筑面向企业增信的桥梁。

探索信用数据创新应用。通过上述数字贸易综合服务、数字贸易基础设施电子货权凭证登记两个平台的标准化、数字化、线上化、可视化效果,充分链接交易、物流、仓储主体,优化探索信用数据在大宗贸易、冷链等细分场景的创新与应用,有效提升信贷机构贷前贷后能力,完善重构企业画像、风控模型。基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仓储物流的整合和现有省智金平台、海南自贸港政策的叠加,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全面了解、准确地分析贸易企业,提高贸易金融服务便利化,提升区域中小企业的获得感。

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对标、引入高标准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积极探索海南自贸港数字贸易标准。目前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先后制定了《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仓单示范法》《可转让货物单证》等,旨在进一步完善商品在跨境流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物权凭证规则,并已经覆盖了电子凭证认定、物权确权、凭证流转、跨境承认、信息安全等条款规制,对中国形成高质量国际经贸规则、建立数字贸易体系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海南自贸港可基于前述数字贸易的“国际示范法”进行创新和探索,形成海南自贸港的数字贸易、资产数字化的标准和规制,为自贸港封关开展国际贸易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王文婷】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