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张少汉:对于“非粮化”问题整改不可冒进、一刀切

海拔新闻 2025-01-15 22:53:07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对于“非粮化”问题的整改不可冒进、一刀切,以免损害农民的合理利益……出席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张少汉就我省“非粮化”整治提出建议。

张少汉建议,分类施策,实施差异整治。针对我省“非粮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区分不同的“非粮化”类型,提出针对性的管控策略。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种植林木,挖塘养殖、种植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以及种植其他破坏耕作层及耕地质量的植物外,其他多数耕地“非粮化”利用对耕作层及耕地质量的影响是缓慢而渐进的。因此,对于耕地“非粮化”利用应分类施策,科学设定管制规则,允许一定比例的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非主粮”作物的生产,适当增加地方粮食种植的灵活性。

“对于‘非粮化’问题的整改不可冒进、一刀切,以免损害农民的合理利益。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适当考虑作物的季节性特征,采用以时间换空间方式,即当年成本最低时实施整治,如水果已经售出、苗木春秋移栽后,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张少汉建议,在保障粮食供应基础上兼顾当前居民膳食结构转变趋势和饮食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和种植比例,实施差异化的耕地“非粮化”整治措施。

张少汉还建议,坚持藏粮于技,加强科技创新。种粮经济效益较差是耕地“非粮化”整治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进步;统一耕地流转,完善经营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可组织专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或者乡村振兴公司进行耕地统一流转,开展招商、运营或者种植工作,进行集约化经营等;引导平原林地和山坡耕地调整转换,科学划定恢复耕地范围。稳妥开展耕地恢复利用,分析恢复属性地类的现状、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科学划定恢复耕地范围,充分考虑恢复整治成本、经济效益和农民意愿,探索耕地功能恢复的优化路径、补偿机制及实现时序;优化粮食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通过市场交易机制使优质的粮食产品获得优价,助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

【责任编辑:王俊超】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