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丨全球协同守护候鸟迁飞通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12 18:08:40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近日在武汉和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大会的东道国活动之一“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近日(9日)以线上方式召开,致力于全球协同守护候鸟迁飞通道,并倡导建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马超德:1971年《湿地公约》成立的初心,是关注迁徙鸟类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目前全球9条候鸟迁飞的路线中,有4条途经中国。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 雷光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是全球9大迁飞区最重要的一个,不仅仅是鸟类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迁徙物种中间濒危鸟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8条候鸟迁飞区。

湖北赤壁东港湖就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今年到东港湖湿地越冬的候鸟有3万多只,其中包括白鹤在内的多种珍稀濒危鸟类。为减少对候鸟的干扰,当地政府决定停止采收湖区的荷藕,并迅速将补助资金送达藕农的手中。

湖北省赤壁市余家桥乡党委副书记 吴铭:乡政府每年投入近百万,将生态补偿款分发到各个村和农户,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同时又实现了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双赢的局面。

为更好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为了让这些湿地之间互联互通,形成保护合力,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携手多家机构,共同发起建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重要湿地的管理,守护包括36种受胁水鸟在内的5000多万只候鸟迁飞通道。

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 维持湿地健康、维系鸟类生存

现在保护区的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了371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黄河三角洲鸟类稳步增加、栖息地不断扩大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鸟类增长的背后,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之变的一个缩影。

维持湿地健康、维系鸟类生存最重要的是水,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一年却只有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这一次。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主任 刘静:像每年的3到5月份,也就是春季,我们是最需要补水的,但是那个时候黄河的流量是比较小的,很难向我们保护区补水。

破解补水之困,这十年,保护区兴建20多个引黄闸口和调水渠,实现了保护区湿地全年不间断按需补水。并实施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累计生态补水5.33亿立方米,相当于35个西湖的蓄水量。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副组长 王立冬:我们可以在水量小的时候,通过泵船为湿地补水,水量大的时候,通过闸门为湿地补水,这样就能实现全天候地为湿地按需补水了。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高级工程师 吴立新:这几年不断往里面蓄水,黄河丰水期蓄水,芦苇也慢慢陆续长起来了。芦苇芽充当鱼的食物,鱼肥了,鸟的食物就丰富了,都是一条食物链的关系。

补水,更需要网格化精准管理。保护区根据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将湿地划分为49个区域,每个区域将实现按需补水、分区补水、科学补水。得益于生态补水,今年繁殖季,鱼虾贝类格外丰富,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而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今年黄河三角洲新搭建了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覆盖的范围会更广,监测的鸟类也会更多,不只能够鉴别种类,它还能够计数,大群的鸟类计数也能够实现。鸟类的智能识别,它的数据库是非常庞大的。

今年,黄河三角洲这个“鸟类国际机场”更加繁忙,预估将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之一,2017年至2021年,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这次湿地公约大会又明确,将有序推进三江源、黄河口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也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

(原标题:《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丨全球协同守护候鸟迁飞通道)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张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