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海南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李兴民 摄影报道)2月26日上午,“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十场)——《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专场在海口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我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全面总结和展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成效。
我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
据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邸伟杰介绍,海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争做“双碳”优等生工作纳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整体布局,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美丽海南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绿色发展新模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制定实施《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发布《海南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具有热带岛屿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8年下降7.2%,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截至2023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9%,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02%,推动省内发电企业率先完成全国碳市场三个履约周期100%履约。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的对外宣传,对于海南建设绿色低碳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深远意义。《报告》全面总结和展示我省‘十三五’以来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成效,以数据和事实凸显工作重点和亮点,充分表明海南正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展现海南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风范。”邸伟杰表示,《报告》是我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宣传示范效应,有利于提升海南在“双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彰显热带岛屿特色,突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全域“禁塑”等亮点工程,充分展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系统介绍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与具体行动举措,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各个行业,通过具体数据指标,清晰呈现海南在产业发展升级、能源转型及高效利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促进海南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据悉,《报告》共分为7个章节。
第一部分“海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和要求”,明确海南省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顶层设计,包括加强统筹协同,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稳妥地做好“双碳”工作,出台执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工作方案。
第二部分“积极减缓气候变化”,着重介绍重点领域减排行动,突出体现我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进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格局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介绍我省在推进蓝碳开发与应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第四部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介绍我省实施的《海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着重体现我省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方面工作进展。
第五部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重点展示我省推动政策和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开展低碳试点等方面工作进展。
第六部分“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亮点工程”,主要介绍海南应对气候变化智慧管理平台、打造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建设零碳新城、实现碳移除和推动实现全域“禁塑”等典型项目。
第七部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从应对气候变化是省领导外事活动的重要议题、参加联合国缔约方大会宣介海南行动、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项目、深化“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务实合作和搭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平台等方面展示了我省在国际舞台上的贡献。
邸伟杰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海南将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双一流”为目标,全面推进美丽海南建设,促进海南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刘如英】
【内容审核:吴钟旺】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