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可以有!

光明日报 2025-02-18 09:50:17

据媒体报道,日前,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发布公告称,自2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此番举措意味着,观众可以全年来馆参观。

在一些文博爱好者的印象中,现实中,不少博物馆都设有“闭馆日”。如据媒体引述考古行业业内人士介绍,按照惯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每周均设有一天的“闭馆日”,其中多数为周一,少部分为周二。“闭馆日”这天,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来维护博物馆设施、检查文物情况等。

在这样的惯例下,淮安市博物馆取消“闭馆日”的消息难免会引发舆论关注。事实上,这并非第一家这样做的博物馆。据媒体梳理,这样的做法虽然较为罕见,但在此前,诸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收费类博物馆,就均选择在周一至周日开馆。

毋庸讳言,这样做的好处相当明显。首先,在取消“闭馆日”后,无疑可以为更多公众提供观览服务,便利公众游览的时间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繁忙或时间有限的人来说,不再受限于特定的“闭馆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博物馆之旅”。

其次,对于那些热门的场馆而言,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尽量分散客流,减少出现“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在提升公众文化体验之余也能降低日常管理风险。因此,这样的做法被不少网友看作是一场“双向奔赴”。

在文旅经济愈发受到重视的当下,这样的做法无疑也契合发展文旅产业的趋势。尤其是对一些文博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域而言,长此以往,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在文旅层面的吸引力,持续打响城市的文旅品牌,提升城市在外地游客中的影响力。

有了这些好处,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地方的博物馆会选择取消“闭馆日”,给自己主动增加“工作量”了。

其实,对一些地方博物馆这样的做法,也不妨将其看成一次博物馆领域进行公共服务改革的契机。在我国,博物馆大多属于公众印象中的“国家单位”,其本就承担着科普和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等重要的公共职能。因此,本质上,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也是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一环。此番,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其实也是在践行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就此来看,由财政支持的博物馆取消“闭馆日”,让公众可以在周一到周日更加自由地选择参观时间,也是其在公共服务层面所进行的一种突破性改革和文化服务理念的升级。这无疑值得鼓励。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取消“闭馆日”后,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博物馆方面的运营管理压力。比如,原本在“闭馆日”才会开展的如对文物进行的常规监测、检查,就必须调整到其他时间。

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方面要把握好“开放”与“保护”等相关工作的平衡,进一步做好各项资源的调配工作。比如,在人员的轮班、设备的维护、文物展出环境的维护等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而为提升管理效率,加快引进智能化的管理举措也是有益的尝试。如有可能,管理部门也应该提供更多支持性举措,以鼓励更多博物馆取消“闭馆日”。

总而言之,博物馆从周一到周日“不打烊”,让更多公众可以“尽兴而归”,既是对公众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一次公共服务举措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而人们也期待,在相关方面做好各项前置工作的基础上,能有更多博物馆积极跟进这一行动,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原标题:光明日报:博物馆取消“闭馆日”,可以有!)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吴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