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又遇心脏“破洞”,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打针式”微创介入紧急补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听到胃穿孔、肠道穿孔,却很少听到心脏穿孔。心脏一旦穿孔,情况将十分危重,死亡率极高!
近日,61岁的王先生(化名)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被紧急收入省人民医院治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超声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顺利开展省内首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封堵室间隔缺口,术后效果显著,成功让命悬一线的王先生转危为安。
1%发生率 死亡率近100%!
急性心梗又遇心脏“破洞”
“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一阵急促的声音打破了诊区的宁静。
王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往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急诊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他还出现了极其可怕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破了一个洞”。
室间隔穿孔
我们都知道,心脏是“两房两厅”的结构,室间隔穿孔就是心脏的左室和右室的间隔破了。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仅约1%到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此症。穿孔后,心脏左心室的血液可直接注入右心室内,从而加重肺部负担,对血流动力学、血压、心率影响很大,通常会导致快速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极高。如果保守治疗,死亡率接近100%。
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心尖部室间隔穿孔,缺损径约13mm(如红箭头所示),心尖部室壁瘤形成范围约32mm×24mm(如黄箭头所示)
此外,由于梗塞严重,王先生心脏内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向外膨出,在他的心尖部形成了一个室壁瘤。
“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心力衰竭+室壁瘤”每一个疾病指征都十分凶险,更何况是全部都集中在了王先生身上!
面对这场生死攸关的“生命保卫战”,省人民医院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为王先生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打针”式微创介入
成功解除患者危机
一般情况下,出现室间隔穿孔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现实条件下,手术却往往难以立即进行且风险极高,再加上患者的个体情况各有不同,有些患者不具备手术条件,王先生的情况就属于这种。
他身体各方面指标都比较差,近期出现心力衰竭且进行性恶化,肺部功能、肾功能也都不好,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可以通过介入方法得到有效治疗。经会诊详细研讨,和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最终决定为王先生进行微创介入封堵。
时间就是生命,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紧密协调安排手术,为王先生安排最强“护心团队”。
相对于常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因缺损部位、大小不规律,介入封堵操作难度更大,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手术当天,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中心负责人廖旺的带领下,由超声科心脏科组长唐海霞主任医师、麻醉科曾德茁副主任医师共同协助,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团队陈关良主任带领李海嵘、方小丽和蔡兴赳医生,经右颈静脉开启2毫米的“针孔式”小口建立介入轨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团队精准确定病变位置,将植入封堵器顺利送到穿孔位置并成功释放,终于将心脏的“破洞”完全封堵。
手术团队顺利植入封堵器,完全封堵室间隔穿孔(如蓝箭头所示)
手术历时1小时,封堵后王先生的血压立即从80/50mmHg上升至130/80mmHg,心衰症状明显缓解,成功从“鬼门关”逃过一劫。术后2天顺利出院,后续定期随访。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可以说是一种“打针式”的微创介入手术,没有明显切口,不用缝线,对患者而言创伤小、恢复快。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肌梗死治疗实力的再次飞跃,介入治疗技术水平迈向新台阶。未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将紧跟医学前沿步伐,用精湛的技术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原标题:心梗又遇心脏“破洞”,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打针式”微创介入紧急补心)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李彦昆】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