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海南疾控提醒→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孙鑫)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疾病。随着冬季来临,气温下降,大部分呼吸道病原体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可能增加。那么,该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您支招。
一、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病原及临床表现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发热前常有畏寒、寒颤、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3、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是其中一种。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不一定会引起肺炎,只有肺炎支原体侵入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感染并发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
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犯呼吸道,并能使病变细胞相互融合,通过飞沫和接触被病菌感染的物体传播,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尤以2~6个月的小儿多见。
5、肺炎链球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通常简称为“肺炎球菌”,是一种能够长期黏附定植于人类上呼吸道表面而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的细菌,非常善于隐匿。平时不引起临床症状并不意味着肺炎球菌是安全的。当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时,肺炎球菌“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引起一系列疾病,统称为“肺炎球菌性疾病”。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密切接触和定植菌自体感染是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途径。婴幼儿和中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差,极易被肺炎球菌“盯上”。
肺炎链球菌肺炎常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寒战、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0-41℃,10%~20%的患者可于高热期伴发菌血症。
6、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通常寄生于人正常的呼吸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机会性感染细菌,当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导致机体因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而发生异常的病理性改变。呼吸系统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多引起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
7、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如流涕、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咽痛、声音嘶哑等。病情通常是自限性的,平均病程约为7天。然而,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鼻病毒感染可能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二、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于有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疾病,应尽早按照接种程序开展疫苗接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流感、新冠、肺炎球菌感染均可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在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尽量避免习惯性地触摸眼睛、鼻、口。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保持自身免疫力。
4、科学佩戴口罩
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应当佩戴口罩;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科学佩戴口罩,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5、多通风,少聚集
勤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秋冬季节,应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去时建议佩戴口罩。
6、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疾病传播
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应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吴淑珍】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