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老中青三代人传承故事,国家级非遗技艺闪耀运动会舞台
戳图看视频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熊文颖)音乐响起,鼓声阵阵,天津重刀武术第七代非遗传承人曹宁站在大鼓上舞动30斤的大刀,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11月27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表演项目、由天津代表团带来的“天津重刀武术”,最终得到8.9的高分。
天津重刀武术原名“曹门大刀”,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据介绍,天津重刀武术吸收了武举考试技艺,将礅子、石锁、抱石等功夫糅合进大刀招式之中,主要有插、背、拧、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顶等刀式,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
“这次表演主要是为了体现非遗文化的传承,设计了故事情节,表演中既有老者(扮演),也有中年、青年,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曹宁介绍,此次表演对服装、音乐、道具进行改编创新,音乐的开场由中国的古典风结合了现代的吉他等多种元素。“包括这个大鼓也是我们新加的,以前我上场时没有这个鼓,可能是上来演完之后就下去了,现在我们会有跑位、跑点、跑场。”
作为家族祖传的技艺,曹宁从小就对重刀武术耳濡目染。“我从小有印象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在练习重刀了,我就很好奇,也很热爱,然后我的父亲给我做了小木头刀去模仿动作。随着年龄一点点增长了,就给我做一些有分量的刀,去学习重刀的技术和技巧。”
对于曹宁来说,学习重刀武术不仅是因为热爱,还源于一份责任和担当。“希望可以把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去坚守这门技艺,不能从我这断了,所以说学习训练是辛苦了,但是我觉得苦一些无所谓,能够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走好重刀武术的传承之路?“我们通过非遗进校园的课程,来提升孩子们的积极性和热爱,给他们做的刀都是小木头刀,平时会带他们玩小石墩子,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再一点点教他们一些小技艺。”
今年14岁的魏彰毅是曹宁的徒弟,也是天津代表团表演项目团队的一员,自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重刀武术。为了备赛此次运动会,魏彰毅准备了一年多。“周一到周五学习,周六和周日的下午训练,早上、晚上学习。”魏彰毅说。被问及学习重刀武术辛不辛苦时,他表示:“还行,刚开始觉得累,后面慢慢就习惯了。”
目前,曹宁已参加过七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运动会,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重刀技艺,看到还有人在默默地坚守着。希望有更多热爱这门技艺的人加入我们,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曹宁说。
左四为曹宁
【责任编辑:王文婷】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