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去世,享年99岁

中国新闻社 2024-10-22 15:45:06

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女士于2024年10月21日在美国爱荷华的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49年抵台定居,从事文学创作;她曾在台湾大学任教,在东海大学兼课;20世纪60年代,她定居美国,任教于艾奥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67年,聂华苓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集结世界各地作家创作。截至目前已有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作家参与,大陆作家莫言、王安忆,以及台湾的痖弦、陈映真等诗人和作家曾参与。

此前保罗·安格尔在1943年已经开始主持“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招揽优秀作家去爱荷华大学授课、翻译、创作,将此地发展成美国的文学重镇。保罗曾不无得意地说,“猎狗闻得出肉骨头,我闻得出才华。”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等,年轻时都曾置身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

前排左起:孟京辉、迟子建、邵燕祥、聂华苓、董秀玉、莫言、姜杰,后排左起:胡旭东、娄烨、聂华苓女儿蓝蓝、毕飞宇、苏童、李锐、刘恒、蒋韵、廖一梅、西川

从“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到“国际写作计划”,在创意写作历史上都是无法绕过去的重要成果,《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一书便评价“国际写作计划”,“它对于当时的文化版图起到了复杂的重写作用,但并未想要去掩盖别的支流,它不仅成为当时混乱的各类地方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之间的调和指导,也因此而共同建立起了机制化的声誉。”

在1976年的诺贝尔奖提名典礼上,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名文学作家纷纷推荐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妻二人为此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正如作家莫言在纪录片里对聂华苓的评价:“她尽管后期长期生活在美国,但她的根基还是在中国的,因为她是中国的土地培养起来的女儿。她的内核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身上有一种英雄的气概,甚至有一种侠义的情节。”

聂华苓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多部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语言;1990年,她的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颁“美国书卷奖”。

聂华苓在《三辈子》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母语就是我的根,是我可以抓得住的根。”

台湾《文讯》杂志社21日晚间在社交平台发文写道,“送别文坛永远的母亲”。文章还引用聂华苓的话,“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艾奥瓦)。”

文章追忆聂华苓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时提到,她被众多作家誉为“文坛永远的母亲”“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作家蒋勋曾这样回忆聂华苓:“华苓的大笑让我觉得是了不起的,因为她一生所经历的遭遇,可以用笑声淡掉。”作家迟子建在《一个人和三个时代》里写聂华苓80多岁依然能够“笑声朗朗”“轻盈秀丽”“眼睛顾盼生辉”。还有众多作家写过与聂华苓的交往,今天在丁玲、汪曾祺、王安忆、苏童的文字中,纪念这位推动文学国际交流、众人眼中可爱的作家。

(原标题:聂华苓去世,享年99岁)

【责任编辑:刘如英】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