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京津冀丨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4-06-12 20:17:37

编者按: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采他山之石,琢本土之玉。在海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京津冀考察之际,海南日报记者先后前往河北、天津、北京等地采访,推出系列报道,探访各地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的担当作为、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创新突破以及在深化改革开放中的独特优势。

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做大发展流量 破解梦想密码

前不久,在河北雄安新区工作了两年的刘策有件喜事:他申请的“雄才卡”已经通过审核,这让他在“未来之城”真正有了归属感。

河北雄安新区国贸中心片区建设现场。

同时段,河北省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里,绿叶嘉奥项目工程负责人戴朝鑫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园区建筑工地上,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数十道工序同时进行,数百名工人交叉作业,为项目能否如期建成达产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内展示的医药器械。

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而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不断优化服务机制、完善配套设施、织密交通路网,通过做大发展流量,破解一个个梦想密码,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也让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有了更多逐梦前行的底气和动力。

戳图看视频

逐梦

优化引育机制,让人才放下行囊

家住河北保定的刘策,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多年,从事软件开发相关行业。

彼时,就在北京向南100多公里,一座新城悄然发生蝶变——启动区的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中关村科技园的咖啡厅里,谈笑风生;雄安之眼的“城市大脑”里,“数字孪生”的概念成为现实……

短短几年时间,雄安新区从蓝图变成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这在刘策看来,堪称“奇迹”。他决意辞掉北京的工作,带着行囊来到雄安新区,于2022年正式入职联通雄安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雄安新区何以吸引刘策?

他关注到,在雄安新区的宏伟蓝图中,一项核心使命便是推动高端高新产业蓬勃发展,这不仅意味着对新技术的追求,更意味着对创新要素的吸纳与集中。而创新要素的关键之一,就是人才。

一场场专题活动,搭起人才会聚交流的平台;一项项细化政策,形成吸引人才的长久支撑;一个个服务场景,包括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人才智慧服务平台等相继应用……

近年来,雄安新区不断优化“引育留用”体系,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出台了顶尖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引进及重大平台落地奖励等16条政策措施,吸引了刘策等大批人才纷至沓来。

“我申请通过的‘雄才卡’就包含在这16条政策措施中。”刘策举例,“雄才卡”即雄安新区人才引进一卡通,持卡人可享受涵盖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健康、住房等在内的政策支持。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为像他这样选择雄安、留在雄安的年轻人带来了诸多便利。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为各类人才发放“雄才卡”11654张。

刘策关注的还有,雄安新区实施了雄才安居工程,推出了一批青年人才驿站,构建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雄安还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子女教育等各类要素配套,让各类人才能够打消后顾之忧,在这里真正地放下行囊。”

就在5月末,以“聚雄才·创未来”为主题的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在雄安新区举办。院士专家雄安行、北京科技型企业家交流对接活动、“国聘行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专场等多场专题活动,为集聚专业领域高端高新人才而专门设置,亦让更多人才有机会来到雄安、感受雄安、建设雄安。

“奇迹”与“梦想”,在这座“未来之城”相遇相融。

筑梦

完善配套服务,让企业拎包入住

“梦想”的种子,同样在石家庄市诺澳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盖大海的身上生发。

作为一名“海归”博士,盖大海和伙伴们想做中国HPV宫颈癌抗肿瘤领域“吃螃蟹”的人。然而,创业艰难,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基础设施、配套设备,道道关卡等着他们跨越。

多方寻找,他终于在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发现了这样一个“筑梦空间”——有高效的政策支持,有细致入微的服务,还有完善的产业链条。

一到园区,盖大海就被浓郁的创新氛围感染:“邻居们”都深耕生物医药领域,路演中心时常展示可以交换整合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园区打造的共享空间里,实验室、高端仪器可以按次使用,一些高使用率的仪器还可以长期租赁。

“这些仪器,如果企业自行购买,没有一两千万元下不来。”他认为,这不仅为企业省下了大量成本,也能更好地帮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孵化”创新链得到有效贯通。

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内展示的医药产品。

很难想象,这座知名药企竞相进驻的园区,在3年前还是典型的“城中村”,只“插花”一般分布着一些企业。产业链偏低端、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不多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壮大和升级。

如何向“千亿级”的目标迈进?石家庄市下定决心:让房地产开发为产业发展让路。自此,“插花”式开发变为集中式开发,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产业所需。

“我们按照打造‘具备坚强配套能力的低成本化园区’目标,持续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价的优质服务。”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庆辉介绍,园区还深化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国药集团等单位合作,实施中央创新区、科技创新谷等项目建设,满足企业在研发、孵化、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各阶段的发展需求。

这套集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吸引着华普生物、绿叶制药、纳科生物等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鹿泉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几乎有着同样的发展轨迹。

2022年以前,产业园周边遍布着搅拌站、造纸厂、养牛场。鹿泉区痛下决心,承受了上百家企业迁离、两千多万元财政收入损失的转型阵痛,为园区拆迁腾退出2268亩土地。

算大账、聚合力,一批电子信息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齐聚园区——博威公司、远东通信、森思泰克……逾千家企业共同开辟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赛道。

产业的高端化、集聚化带来了什么?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去年底,石家庄市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双双破千亿元。今年一季度,两大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5.8%、99.2%,增长势头更加强劲。

圆梦

织密交通路网,让百姓人畅其行

站在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及相关配套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向东望去,货运卡车往返穿梭,各个作业面上工人身影忙碌……

在建的是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及相关配套工程。这个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项目,是一个涉及铁路、市政、水利、园林等多领域、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工程,主要包含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道路桥梁、城市综合管廊、生态水系和地下空间等。

河北雄安新区中铁建工集团雄忻高铁项目建设现场。

“该项目是雄安新区‘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城市整体风貌骨架的重要构成。”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雄安指挥部副指挥长宋歌介绍,这也是国内少有的集地下高速铁路和市政配套设施一体化实施的综合性项目,具有承载城市公共生活、串接城市功能、展示城市风貌、融合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

河北雄安新区东西轴线项目片区建设现场。

对内,这是城市交通骨架;对外,这还是一条并入全国高铁网的重要基点——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忻高铁线路东起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西至大西高铁忻州西站,是助力雄安新区加快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重要基础保障设施。

实际上,自雄安新区启动建设以来,本地居民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当前,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在京津冀基本形成,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也在加速形成。雄安新区市民张小平说,现在从雄安到北京,无论是乘坐汽车还是高铁都非常便利。

省际“大动脉”打通的同时,城市“小循环”也更加畅通。

以石家庄市为例,复兴大街和北三环市政化改造项目全线通车,形成了外通内畅、转换高效、区间融合的城市路网新格局;胜利大街贯通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将向北连通正定古城、太平河片区,向南衔接高铁片区,成为一条纵贯南北的风景线、活力线……

“在市区道路上行驶,却开着高速公路的通行速度、看着城郊公路的美丽风景,从前不敢想!”石家庄市出租车司机李馨说,交通路网的优化、出行方式的多样,不断推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他的朋友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在燕郊和北京两地通勤。此前赴京,早晨6点抵达公交车站,队伍就已经排到了300米开外,要等上好几班公交车才能挤上。队伍中还排着不少老年人,都是为了让儿女能多睡一会儿。在两地之间“人畅其行”,是这些跨省“上班族”藏在心里多年的梦想。

如今,两地有了往返的定制快巴,不仅通勤时间缩短了一大半,还可以在小程序上提前购票、锁定座位。李馨说:“他早上去、晚上回,成本低廉还不怕路途劳累,可以说,‘不是同城,胜似同城’!”

新闻多一点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的一水三变

6月11日下午5时许,夕阳照在清水悠荡的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堤畔,将水面染成金色。小荷尖角初露,荷叶田田铺开;水鸟低飞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1米多高的青青芦苇,在清澈见底的水中随风摇曳……踏着欢快的脚步,市民陈萍来到这里赏荷观水,并不时举着手机拍照,好生惬意。

无人机航拍的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堤畔。

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势连天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雄安新区环绕白洋淀,因水而兴。在白洋淀边上生活了近50年,陈萍见证了白洋淀的一水三变:从“清”向“浊”再转为“清”。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

“小时候,白洋淀的水清澈得能看到淀底的芦苇根,家里喝的水就是从淀里直接取的。”陈萍回忆。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白洋淀的水质遭遇了一场“浩劫”,因上游污水排放、淀里人工养殖过度等,整个白洋淀生态环境陷入了污染的恶性循环,“那时候家里老人们都说,水由清变浊易,由浊变清可就难哩。”

老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生产开发造成的污染,想清退要花的大功夫,谁都不能想象得有多大。可就是这样的浊水硬是复清——

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启动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明确以水面恢复、水质达标、生态修复为目标,提出白洋淀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举措。

近几年来,白洋淀实施退耕还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持续开展清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专项行动,对白洋淀全部补水河道及140条50公里长度以上河流河道实施全面清理整治,并对103个淀中村、淀边村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要求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等。

“自2021年以来,白洋淀连续三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迈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野生鸟类达到28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0种,野生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到较高到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明显。”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张强介绍。

在市民看来,明显的成效正是那又变清澈的水面。“老人们不住地称赞,没想到这么难的工程做完了,还能再看到白洋淀水面清澈、芦苇飘荡的景色。”陈萍说。

今年5月,经过改造的白洋淀景区对游客开放,鸳鸯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等六大分类,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让这里重焕生机,一幅“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的生态景象尽现眼前。

(原标题:取经京津冀丨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吴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