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涉经济金融谣言,护航稳预期强信心
近日,在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下,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推出《澄清谬误、传递真相》系列辟谣访谈,邀请健康、医疗、经济、科技、传媒等行业专家,对常见谣言进行分析,内容涵盖多类社会民生热点话题,帮助广大网民朋友提升识谣辨谣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本系列第五期访谈——《整治涉经济金融谣言,护航稳预期强信心》,针对经济金融领域常见谣言,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李建伟,就经济金融领域的谣言的特点、危害及主体责任判定等问题,提供专业解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谣言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谣言更具金融行业专业性、内容更加复杂多变。
金融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信息流动性的地方,各种消息、谣言、传言等在其中频繁出现,影响着市场的波动。金融谣言如此众多是由于金融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投资风险、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投资者的情绪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较多的谣言包括某些新兴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存在的谣言、危险信誉评级的谣言、不负责任的溢价的谣言。
经济金融领域谣言会带来哪些危害?
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波动和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信心。
这些谣言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市场造成很大的波动和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信心。比如,如果某个产业的谣言广泛传播,那么这个产业所有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可能下跌,整个行业的市值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谣言成真而抛售自己的股票持仓。
对于可能涉嫌操纵市场或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造谣传谣行为,应该如何判定相关主体责任?
如果因为虚构事实给别人造成损失,应按照侵权法、证券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传播资本市场谣言的主体可分为五类:一是投机者,通过散布谣言来操纵资本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二是竞争对手,以打击对方股价而获得市场份额或其他竞争优势。三是投资者,以影响市场情绪或其他投资者的决策,从而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四是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有时候可能会散布不准确或夸大的消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五是市场操纵者,通过制造舆论打压操纵证券市场,除了巨额利润外还有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目的。金融造谣行为和其他任何造谣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因为虚构事实给别人造成损失,那就应按照侵权法、证券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从源头上消除经济金融谣言乱象应从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既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约束,也需要司法机关在刑事、民事等追责方面进一步细化相关问题。
具体来说,一是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对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二是新媒体平台应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股市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加强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验证,及时删除虚假信息和谣言。三是新媒体平台应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的信息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引导用户理性对待股市信息,避免盲目跟风和传播谣言。四是政府、有关机构、新媒体平台和投资者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股市传谣问题,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市场情绪。
从个人投资者或金融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何才能有效识别谣言?
需要理智分析市场谣言,及时关注公开信息,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是市场谣言需理智分析。投资者在面对市场谣言时,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分析市场情况和公司股票。该是投资者认真思考自己的投资方案优化之时,而非盲目跟风造成自己的投资损失。二是关注公开信息。建议投资者关注公开信息,参与公司股东大会或通过各类公开信息渠道获取准确的公司信息。三是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投资者应加强自身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在投资时要重点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情况进行风险控制。
(原标题:整治涉经济金融谣言,护航稳预期强信心)
【责任编辑:陈显璋】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