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榜!快为海口候选人点赞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又到秋高气爽好时节。10月18日起,经过基层干部群众举荐、各地文明办和相关单位审核推荐的279名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将通过中国文明网进行事迹展示,接受网友的点赞评议。此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环节之一,将持续至2023年10月24日。
海口共有2人被推选为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分别是林诗仍、王爱民
一起了解他们的事迹
林诗仍:八旬耕海人无偿捐赠航海资料 初心如磐不忘家国情
林诗仍,男,1938年5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演海村委会下厂村村民。2020年12月,拥有50多年航海经历的海南老船长林诗仍将6本家藏的《更路簿》、14张中英文海图以及2个罗盘等相关航海资料,悉数捐赠给海南大学图书馆,以供专家研究和大众阅览。林诗仍表示,“我自愿捐出来,让这些承载着我和祖辈闯海记忆,以及证明南海主权自古以来归属中国的《更路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林诗仍曾荣获“2020感动海南十大人物”提名。
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乘风斗浪 风帆时代闯海耕海人
南海航道更路经,俗称“更路簿”或“更路传”,是千百年来海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南海航行的路线知识及实践,记录着南海岛礁、航线和水文等信息,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佐证南海历史的证据,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林诗仍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出海,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耳濡目染,学习操控船只、看天气、辨水流,也逐渐学到一些记录《更路簿》的方法。“我们家祖辈以航海为生,父亲曾是一名货轮船长,往来东南亚等地,运送瓷器和陶罐等货品,收集了包括《更路簿》在内的众多国内外航海资料,他对资料进行整合和标注,最终凝结为3本线装《更路簿》,以及航海图等航海资料,长大后我也成了船长,大半辈子都离不开父亲留下的《更路簿》。”他笑着说,凭借着祖辈的航海经验及父亲的教诲,他在南海航行50多年从未迷航,直到65岁时因为风湿手肿就退休不再出海。
一本本泛黄的手抄册子,没有标点符号,而是以天干地支历法计时,借八卦、计量尺、自然天象和罗盘来表明方位,记载着海南渔民祖祖辈辈从海南东海岸的港口出发,到西沙、南沙生产作业,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探索出南海上的条条航线。如今,南海各个岛礁的样子依旧能清晰浮现于他的脑海中。
红色基因 初心如磐永不变
林诗仍的家庭还是一个烈士家庭,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林诗仍的三哥林诗茂英勇牺牲。三哥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林诗仍。1962年,凭借世代流传的《更路簿》和父亲传授的精湛航海技术,林诗仍在当时的沿海渔业生产队担任船长的工作。因为踏实肯干,不畏辛苦,表现突出,1966年林诗仍由组织推荐入党。“我哥是一名革命烈士,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至高的荣誉。作为他的家人,我当然也要秉承他的遗志,持续发扬革命烈士苦拼实干、爱岗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林诗仍一辈子的骄傲。
无私奉献 尽展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2019年年底,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得知林诗仍收藏有6本珍贵的《更路簿》后,立刻前往老人家中进行拜访。打开带有历史感的木匣,翻开层层包裹的油纸,6本《更路簿》中有3本年代比较久远,都是超百年历史的,其中有一本是目前发现的全部更路簿中唯一采用苏州码子记录更路数据的,记录航线多达600余条,其完整性、数据的完整度以及信息的独立性更是罕见。另一本封面印有“癸亥年更流部”的更路簿,存世已有150年的历史,记载的200多条航道是首尾相连的,完整呈现了从林诗仍家不远的下厂码头至泰国的航道,研究价值非常高。
而林诗仍自己记录抄写的3本更路簿同样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为之前的更路簿研究提供大量佐证。在得知手中的《更路簿》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是南海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时,林诗仍非常激动,立即表示无偿将更路簿捐献给海南大学图书馆,以尽可能地让世人了解老一代海南渔民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探险精神,完整保存渔民深耕祖宗海的历史回忆。
王爱民:海洋学教授用13年在海底“盖房子” 给鱼儿建美好新家园
王爱民,男,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原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爱民常年致力于海洋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深耕海洋牧场研发、建设,发明拼台式珊瑚礁种植技术与设施。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王爱民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岛屿
他深耕海洋牧场13年
2010年,在大家并不熟知海洋牧场的时候,王爱民就开始大胆地尝试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建设我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
为了勘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海域,59岁的王爱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潜水,克服水下工作的重重困难,摸清了1000亩海域的基本底质结构,再科学地进行地质勘察,并将海洋牧场的建设海域申报落实。2011年,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启动建设,因为是第一次技术指导海洋牧场建设,为了弄清海洋生物在人工鱼礁的行为特征,王爱民开启了频繁的潜水观察与数据分析。通过获得第一手资料,初步掌握了人工鱼礁发挥的生态效果,让他与科研团队欣慰的是,鱼类不断地聚集、珊瑚幼虫在鱼礁上生长和贝藻类的附着,初步证实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的有效措施。
通过王爱民以及团队不断的努力,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这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南海区第一个经营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2023年5月份,三亚蜈支洲岛投放人工鱼礁2571个、船礁21艘,种植珊瑚5万余株,建设鱼礁约8万空立方米。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后渔业资源提高了数倍,珊瑚覆盖率由原来不及15%已提高到23%,而且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上岛旅游休闲,目前,三亚蜈支洲岛景区吸引游客为350万人/年,潜水游客达35万人次/年,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
王爱民在职期间,积极组织团队的老师与同学以及三亚蜈支洲岛的管理人员一起在海洋牧场领域开拓创新,发明建造了以景观鱼礁为主的海底村落海洋牧场,并且带动了海洋牧场旅游发展,发明了拼台式珊瑚礁种植技术与设施,一方面降低了珊瑚礁修复的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了破碎化珊瑚礁区修复的难题。
退休不退岗
坚持海洋牧场研发不放松
2022年7月,王爱民教授退休了,但是好像比没有退休前更忙碌了,因为他不但继续担任着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技术顾问,而且又被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聘请为海洋牧场与渔业碳汇首席科学家,仍然继续坚持在三亚蜈支洲岛建设海洋牧场和开展海洋碳汇体系的研发工作。为了在蜈支洲岛发展海洋牧场与渔业碳汇,他正在搭建新的团队和建设新的科研平台,就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一直坚信能够实现的梦想。
退休后,王爱民把海洋牧场的开发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就是通过海洋牧场发展海洋碳汇,促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开展海洋牧场中贝类和藻类的调查,评估海洋牧场的碳汇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适合海洋牧场增汇技术的研究,建立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打通海洋牧场生态价值的通道。王爱民积极工作的努力,就是在实现他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和美海岛之梦。
(原标题:中国好人榜!快为海口候选人点赞)
【责任编辑:杨 薇】
【内容审核:肖 好】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