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万吨黄河泥沙如何东流入海——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见闻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7月12日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为期20天的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水库调度7月11日8时结束,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排沙量分别为1.25亿吨和0.40亿吨。截至11日8时,入海水量和入海沙量分别为42.59亿立方米和2700万吨。
水库调度已经结束,但水沙过程全部入海,预计需要到7月16日前后,届时调水调沙整个过程的入海沙量预计约4000万吨。
调水调沙期间山东境内的黄河(无人机照片,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黄河泥沙含量巨大,第22年实施汛前调水调沙
6月21日9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3个闸门加大下泄流量,调水调沙正式启动,这也是第22年实施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流经河南、山东的平原地区时,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不断淤积萎缩,每当汛期来临或突发洪水,容易漫滩出险。实施调水调沙,目的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的难题。
调水调沙清水下泄阶段,小浪底水库下泄基本为清水(无人机照片,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的浮桥已被拆除(无人机照片,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黄委防御局方案处处长任伟说,此次调水调沙以黄河干流上的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调控为主,支流陆浑、故县、河口村水库配合。利用水库调节库容,适时蓄泄,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实现水库排沙减淤,优化水库淤积形态;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并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据专家介绍,调水调沙启动后,小浪底水库下泄大流量水流,冲走黄河下游河道中的泥沙。当小浪底水库水位下泄到对接水位,再调度万家寨、三门峡等水库接力泄水,冲击小浪底水库淤积的泥沙出库。当河道中的挟沙水流与库区清水相遇,由于前者的密度更大,挟沙水流会潜入清水底部继续向前流动,形成异重流,最后从坝底排沙出库,达到减淤的效果。
调水调沙期间,山东齐河黄河河务局小八里管理段工作人员用无人机巡河(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本次调水调沙预计约4000万吨泥沙入海
记者在小浪底水库采访了解到,本次调水调沙分清水下泄阶段和集中排沙阶段。清水下泄阶段,小浪底水库下泄基本为清水,含沙量低。7月4日22时,小浪底水库排沙出库。7月7日10时30分,最大含沙量为417千克每立方米。
为确保工程、滩区和涉水生产安全,沿河各地积极做好各项涉水安全管理。记者在黄河下游采访时看到,山东齐河黄河河务局将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和人工巡视相结合,进行查险和涉水安全管理。沿途原本方便两岸往来的浮桥已经拆除。
为保障行洪畅通,调水调沙期间,浮桥桥位处的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每秒时须拆除。至6月26日,山东黄河境内的53座浮桥已经全部拆除。
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员在进行取沙作业(无人机照片,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员在进行取沙作业(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干流的最后一个水文站,调水调沙期间,全程监测水位、流量、泥沙、断面形态变化,以及入海水量、沙量等数据,为分析调水调沙下游河道冲淤、指导调水调沙、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调度等提供数据支撑。
利津水文站副站长展恩泽告诉记者,截至调水调沙水库调度结束,利津水文站最大流量为7月3日18时的373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为7月11日8时的11.80千克每立方米。目前,利津水文站的含沙量仍在增加。
据了解,当前黄河下游河道沿途较大流量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7月16日前后,调水调沙水沙过程全部入海,本次调水调沙入海泥沙总计约4000万吨。
调水调沙期间,黄委泺口水文站工作人员在进行测流作业(无人机照片,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2年调水调沙输沙入海累计近33亿吨
黄河调水调沙已实施22年。据黄委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提升了黄河干流主河槽的行洪能力。
任伟说,黄河自2002年实施调水调沙至本次水沙过程全部入海,累计输沙入海约为32.90亿吨,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3.10米,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低了下游中小洪水漫滩几率。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小浪底等中游水库面临泥沙不断淤积的问题。22年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7.05亿吨,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
(原标题:数千万吨黄河泥沙如何东流入海——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见闻)
【责任编辑:冯杨洪】
【内容审核:孙令卫】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