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家超:有信心外来访港者会变成这座城市的“发言人”

中国新闻网 2023-07-01 21:11:40

中新网香港7月1日电 今年“七一”是香港回归26周年纪念日,也是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的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满一周年。这一年,香港特区政府有哪些工作亮点?香港如何推动疫后经济复苏?香港“抢人才”成效如何?近日,李家超接受中国新闻网“港澳会客厅”专访作出权威回应。

中新网记者:去年“七一”,习近平主席莅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他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提出4点希望。这一年,您觉得在这4点希望方面,特区政府做得怎么样?您也经常提到要“以结果为目标”,这一年特区政府达成了哪些“结果”?

李家超:习近平主席在去年7月1日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的4点希望就是我的施政重点、施政方向,所以我把这4点希望都放在我的施政报告里面,每一个希望下都有不同的措施去落实、去推进工作。我的施政报告,除了介绍这些措施以外,还设立了大概110个指标,这些指标确保我们承诺香港市民做的措施会达到我们的要求。举个例子,谈到房屋,我们有谈到5年目标,也有谈到5年以后的,房屋有10年计划,我们很多土地房屋的供应,特别北部都会区是超过10年,15年、20年的发展时段。所以“以结果为目标”其实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结果本身,就是指标已经宣布做的就要达到,其实大部分都是按着目标推进,我总体来讲也是满意,但是设计这个目标其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改造我们整个政府文化,因为可能有些时候,特别在以前,政府做事比较着重于程序,程序是重要的,确保我们做事有规有矩。“以结果为目标”,除了结果本身要做好,也希望通过结果的落实推进整个处事的文化都改变。

(这一年)第一个我觉得比较符合我要求的就是,政府基本来讲,做事比较迅速,我们整个团队在问题发生之后要处理,也是按提速、提量、提效的原则。如果你看有什么结果,当然最明显就是我们跟内地正常“通关”、跟世界接轨。我们经历了3年的疫情,最后我们跟内地全面“通关”,走出疫情的阴霾,社会再活起来、动起来,见到老百姓比以前更开心、更有信心、更有希望。特别在“通关”那天,我看到很多家庭、朋友、亲戚,他们拥抱,有很亲切的问候,有很感动的一些话说出来。另外一个我觉得做得比较符合我要求的就是在“抢人才”方面,我们定的目标是每年引入3.5万人才,但是我们推出不同的政策后,在5个月内,已经有8万多申请,而且我们已经批了约4.9万,我想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一年3.5万目标是可以达到,更有可能超越。

还有房屋方面我定下的目标,公屋轮候时间是6.1年,我上任的时候就封顶在6.1年,看到已经下降,最近是5.3年,快了0.8年,快了10%以上。但是这个当然也是不满意,我们也会继续努力,我也定下目标,5年内把轮候公屋(时间)再降到4.5年,除了增加我们正常的公屋供应以外,我也推出了简约公屋,建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去填补我们(未来10年中)前5年所缺乏的大量供应。

中新网记者:您刚才谈了3点,我相信也是市民很关心的3点,特别是刚才您提到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也向国际社会全面开放,香港的经济也在稳步地发展,您认为香港经济如何“稳增长”?

李家超:我们去年是收缩大概3.5%,今年我们有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再加上全面“通关”,与世界接轨,很多经济活动都恢复正常。今年第一季已经上升了2.7%,正面的势头我是乐观的。当然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外围有很大压力,利率还在高处等,但也有正面的,旅游业以及消费都在增长,我相信这两方面会继续上升。我相信在第三季应该比第二季更好,因为很多措施都要时间去看到成果,我们国家最近的经济数据也显示,下半年应比上半年更好,这个势头我觉得可以延续下去。另外因为世界经济从西方移到东方,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方面对香港都很有利。香港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国家政策的优势,另外整个世界给予香港的国际优势。所以“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我们会很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体来讲,我有信心今年应该是正增长,现在评估(增长)3.5%到5.5%应该是可以达到。

中新网记者:疫后香港已走上复常之路,重返国际舞台。这个过程中,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李家超:我觉得我们空间很大,机遇也非常大。因为有很多新的市场向我们开放,东盟是我们的市场,关系也很好,大家共同发展的意愿也多,香港也有很多贡献,包括我们融资方面,金融中心地位,贸易航运等,香港是跟他们合作共赢的,而且香港也是国际创科中心,我们现在去建立创科对大家都有利。运用创科让很多企业有更高效率,回报率更高,而且创科应用在整个生产链、营业链,会发挥积极的高质量的增值作用。当然我们也开发其他市场,包括中东,我在2月的时候到了沙特、阿联酋访问,这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也有不错的成果。我们走出去引进来,成功与否就是看会不会最后让他们觉得有结果,香港本身就是机遇,但是更重要的,香港是联通世界、背靠祖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通道,这个通道让他们进入了内地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香港本身有吸引力,加上大湾区(内地城市),加上我们整个国家的市场,这个吸引力大得不得了。(特区政府团队以外),还要让各界联合起来,都参与说好香港故事,团队队伍也增加,能力方面也加大,还有更重要的是共识,现在我觉得整个社会更团结,特别是团结我们大家的方向,我经常强调,我们要谈安全、稳定,还要谈发展、幸福,我觉得这两个(方向)都很强,在发展方面是最强烈的,这个强烈的共同意愿,也是我们凝聚力量,事半功倍的最重要元素。在建立团结共识方面,我是花很大的力量去做,我也觉得非常受鼓舞,社会总体来讲,也是同意现在政府带领他们走的方向,发展,跟内地全面融合,跟世界接轨,我对这方面有信心、很乐观。

中新网记者:本届特区政府成立由您任组长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自您上任以来,也多次率团参访内地城市,感受如何?

李家超:首先我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是代表非常重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且我要求要主动积极,不是被动的,有什么想法,应该多想,多贡献。我觉得融入这个大的概念里面,最重要的元素,是拿出最好的东西出来。因为融入,我们不是要(开展)不良性的竞争,我们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我经常形容,我走得最快,他走得最远,另外的跳得最高,加起来我们就走得远,走得快,也跳得高,这就是我们互惠共赢。你问我到内地访问有什么感受,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如果真的要做事,要建立互信,建立互信就会帮助我们建立共识。

我到重庆的时候,访问一个旅游景点,很古旧的城市,但也有加入现代化的建筑,融合到一起,既保持它的历史元素,也帮整个景点扩容,(让它)更受欢迎,既发挥历史力量,也变成一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这是他们的优势。我会继续走访不同的地方,我觉得团队力量比个人力量更大,所以我要求司局长也多跑多走多看,公务员同事也是,我们走出去,到内地的城市去观摩。

中新网记者: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应该说是比较重要的,那么您认为在这过程中,从这一年的实际工作中来看,有没有一些障碍?要怎样去克服这些障碍?

李家超:其实我觉得挑战在创新这方面。基本上我看不到有什么障碍,都是很正面。因为多方面都有共同意愿,把大湾区建设好。大湾区有3个地方的法律,我们怎么可以跨越3地法律的限制,这要我们用创新的方式。融合合作方面,我们应该想办法超越这些区域界限的限制。以前我们都已经做得很成功,就是“一地两检”。(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在香港的地方实施“一地两检”,就是一个创新、跨越地域限制的示范点,大家有目共睹,都是赞不绝口,方便,而且也尊重法律,实现了互赢的目标。那么怎么把这个概念也引用到其他地方,最直接的是在河套和深圳“一区两园”,大家都希望共建一个科技创新的基地,香港有一个科创园,深圳有一个科创园,就一条小河相隔,那么怎么跨越这个限制,人员和资金会不会有更流通的方法等,我觉得空间很大。这方面我们很积极地跟国家有关部门做,我希望可以用创新的方法去克服现在面对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一加一比二大。

中新网记者:这一年创新科技是个热点,可否介绍过去一年的相关工作有哪些亮点?未来特区政府在创科领域还有哪些新布局?

李家超:首先说国际怎么看香港的创新科技,就看他们对香港创新科技的排名,有不同的独立机构把香港的相关竞争力都排名在(前)5名以内,最近的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香港是亚洲第一。香港的优势是基础研究,我们有5所百强大学,我们有不同的基金,让研发团队更发挥力量,我们也研究过,帮这些卓越的研发结果商业化,中间这一段可能我们要加强,研发不单是从研究的角度看,更(要)让研究多有一些倾向性,要(有将)研发变成商业产品成果的倾向性。所以我们已经有“产学研1+计划”,准备扶持100个优秀的团队,他们非常有机会可以有成果,演变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我也很庆幸,大湾区城市都是很大的市场,制造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也非常强,如果把上游香港最强的,中游我们也巩固了,把这个连起来到下游大湾区(内地)城市,我觉得就是非常符合大湾区发展的一加一加一比三大。另外全世界都争抢人才,我们在人才吸引以及培养方面也有一些不错的成绩。特区政府有一个平台叫“InnoHK”,它是吸引所有世界上最尖端的、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在这个平台合作,现在累计超过2000多个顶尖研发人才,这是空间无限。另外我们觉得硬件方面要加强,我们在将军澳已经有一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很多(企业)已经进驻了,有一些效益回报是10倍以上,这个令人很鼓舞,我们会再建另外一个高端的制造业中心。我们在建新田科技城,总的来讲300公顷可以做科技创新,等于17个(现在)已经非常成功的(香港)科学园,力量发挥17倍,我觉得这个也是亮点。

中新网记者:您去年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到“抢人才”“抢企业”,我们现在看到抢的人才很多是来自内地,海外的国际的人才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未来有哪些举措能够吸引他们过来?

李家超:这个也是我们预期之内。因为我们跟内地这么融合,而且内地人才这么多,他们都争取有机会发展,香港吸引他们是正常。但是也有来自欧美国家,当然比例方面我同意是内地的人多。但是我觉得总有一个过程吧,特别有一些以前因为香港“通关”的时间(点)比其他地方可能有差别。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人才到的)地方本来是香港,因为疫情到其他地方的也好,新来的人也好,都在上升,我觉得这方面的比例会有一些调整,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人才,我都欢迎,特别另外也有一些新的吸引力,就是除了我刚才说的科技创新以外,我相信(香港)很快就(会成为)很受欢迎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会吸引不同地方的人来港。我有计划,不单是我们讲香港的好故事,也邀请外国的人来到香港,他们自己见过,自己经历过,就变成我们最好的证据,最好的证明,最好的形象大使,去介绍香港的现实情况。

中新网记者: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少数西方国家对此发出批评质疑。未来特区政府如何提高香港国际话语权,对外讲好香港故事?

李家超:香港的话语权我觉得几个方面吧。第一政府官员会出去,民间团队我们都在建。第二就是内容,内容要很正确,而且是人家希望听到的,他们不知道的你要告诉他,他们有误解的你要告诉他。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国家安全法律,那么香港20多年了都没有,我们现在有了很正常。香港的自由、香港的居民权利,是国际标准的,有两个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香港是适用的,也是所有行为所有案件都要受这两个(公约的)标准所规限,人权自由受到充分保障。这也是(香港)基本法里面写得很清楚,香港国安法也写得很清楚,要保障人权、保障自由。没一个地方有海外法官坐在法院的,只有香港有,其他是零。而且坐在我们终审法院的10多个法官呢,他们就来自普通法(地区)非常有名的、非常受尊重的法官。每个上诉到终审法院的案件,都是要经过他们。我们为什么有这个做法呢,(因为)我们有自信,我们有透明。另外一些话语权就是把香港的好故事,真实的好故事说出来。举个例子,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是营商环境最友善的经济体,也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作用,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也是世界前列的货运中心等,很多都是前列,这些真实情况,你都要告诉人家。更重要的是,请另外的人来到香港,也变成我们的发言人,因为我们公开透明。我们觉得很有信心,做得很好的。

中新网记者:特区政府在保障香港青年的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那么您认为未来还会有哪些具体措施,一方面促使他们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时希望他们留港,能够生根发芽和发展自身事业?

李家超:我们很重视青年发展,所以我们有《青年发展蓝图》,里面有160个我们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个长远工程,因为青年发展是没终点的,永远都有得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然谈到个人能力,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如果有一些兴趣,我们都要培训。这方面我们不停地推展新措施,每年的名额都增加。就业方面,我们有很多实习计划,包括在香港企业,在内地企业,所以在香港现在青年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单单是香港,是香港加上大湾区(内地城市),加上整个内地,当然我也希望他们可以在整个大湾区流动。另外就是满足其他的要求,参政方面如果有兴趣,政府很多(咨询)委员会很欢迎青年自荐,我们增加参与的数额,也在(全港)十八个区都有新加入的让他们参与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是安心在香港,也有住房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可以做的是首次置业。我们针对收入超越(可申请)居屋,但是买市场房子也有压力(的人),会推出一些首置房屋,价格可能是市价的八成。因为我们以前的经验,其实首置的“夹心阶层”,80%都是40岁以下,这个可以照顾他们。而且我们有青年宿舍计划,我们大概5年有3000个青年宿舍推出,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平价的、优惠的居住地。大湾区机遇呢,我们和内地不同的大湾区城市都有合作,有创业的、就业的,我们也有计划去培育他们,有不同的网络去告诉他们门路怎么走,有问题怎么解决,基础方面给他们做好,也希望建立一个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共同生活的网络。

(原标题:港澳会客厅|专访李家超:有信心外来访港者会变成这座城市的“发言人”)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林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