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辉映 共赴未来——续写中国与中东国家文明交流新篇章
新华社开罗6月29日电 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是璀璨文明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把相隔遥远的两地连接在一起,诠释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佳话。如今,从“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到携手抗疫坚定互助,再到共同探寻民族复兴动力,中国与中东国家积极扩大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极大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中东地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美猴王系列”丛书的阿拉伯语国际版正式面世;讲述对口扶贫工作的热播剧《山海情》阿拉伯语版近日将在阿联酋、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中国文化经典形象和礼赞现代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故事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阿拉伯国家民众的视野。
这些都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生动缩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报告(2022)》指出,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电视剧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年代剧、青春偶像剧都受到阿拉伯民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在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不断发展,目前已有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过去一年,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系列活动和第四届中阿妇女论坛等中阿人文交流活动在华举办,中国民众对中东文化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埃及知名汉学家、艾因沙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穆赫辛·法尔贾尼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将大量中国典籍、小说推介到阿拉伯世界,曾翻译《论语》《诗经》《战国策》《道德经》等。在他看来,埃及同中国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实现巨大飞跃,这些交流促进阿中双方民心相通,深化双方文明互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明同中东地区多元文明有着交相辉映的悠久历史,都从其他文明中汲取营养助力自身发展振兴,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开放包容 交流互鉴
在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畔,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见证了历史变换、沧海桑田。2018年,来自中国的考古队进驻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由此启动。经过五年的努力,双方合作成就显著,不仅推动了两大古文明在新时代的互学互鉴,也在两国民众心中播撒了友好互助的种子。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高度称赞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称埃中两国是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欢迎更多的中国考古队来埃及工作。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说:“埃中两国的互鉴、对话和合作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扬两国友好交往传统,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和两国民众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伊凡·卡斯勒是土耳其一个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专门从事土中文化交流工作。他说,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去中国就爱上了这个历史悠久、高度开放、充分包容不同文化的国家。
活跃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伊朗姑娘雅琪说,中华文明和波斯文明具有很多相似性,都是极具包容性的文明。她说:“中国和伊朗两个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平等相处。两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伊朗和中国都有十二生肖,也都有龙和凤的概念。”
以和为贵 命运与共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爱好和平,以和为贵,崇尚友好合作。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
中东大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复交,中国中东问题政策以及中方理念获得地区国家广泛认可,助推中东“和解潮”。
前不久,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对华进行国事访问。中方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三点主张,强调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应该加大对巴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
当今中东是全球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中国始终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
沙特国际问题专家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指出,中国为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繁荣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为破解安全困境、发展难题、文明冲突提供了方案。
相知跨千年,携手创未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文明和中东多元文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国家正树立起和谐相处的典范。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十字路口,中国与中东国家勠力同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文明史册上不断续写文明交流新篇章。
(原标题:特稿:交相辉映 共赴未来——续写中国与中东国家文明交流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林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