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之于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百年大党如同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发。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创造,打开了理论和实践的广阔创新空间。
“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
总书记感慨:“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当我们走上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追问:
一个源于欧洲的伟大思想,缘何能扎根世界东方的广袤土地,结出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坚定有力的回答。
从强调“文化自信”到提出“两个结合”,再到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与文明的高度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结合”,打开了中华文化发展新空间——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
5月27日,“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上线,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让大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身临其境、贯通古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相通,让古老的文明图景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在广阔无垠的创新空间中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结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2018年,在习近平主席到访阿联酋前,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曾向中方提出一个请求:
他希望习主席访问时,签名赠送两本阿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本将收藏在总统府图书馆,一本自己阅读。
透过这部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品读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旁征博引、取精用宏,人们体悟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主动与自觉,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
从北京冬奥会惊艳世界,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再到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彰显“天下一家”的中国胸怀……
看今日之中国,中华文明闪耀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结合”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首都北京,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中轴线北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馆内,嘉兴红船模型似从历史中驶出,诉说中国道路的发轫。
这条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追溯初心,《共产党宣言》道出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回望历史,大同社会理想深埋中国文化沃壤:“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国共产党将两者结合,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从越走越宽广的“中国之路”中,我们的道路自信愈发坚定;从具有强大真理和道义力量的“中国之理”中,我们的理论自信日益夯实。
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一番话博古通今,阐明了系统的生态观、深邃的文明观。
从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里汲取丰富的生态文化,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注着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继承发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理念,创造性转化古代“天下”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生机勃发,让植根中华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文化是制度的土壤,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借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思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完整有序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
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借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传统崇法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
……
跨越千年、守正创新,深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滋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第二个结合”指引下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出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理论和制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时光淬炼的先贤智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强调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离不开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读懂“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的文化传承,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领悟“改革不停顿”的誓言,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新征程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面对党内“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明推进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历程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证明,“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新的征程上,只有掌握好、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探索出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广东茂名,传承千年的荔枝之乡。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查看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面对热情的村民们,总书记说:“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不行……乡村振兴要和这些‘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一席话,道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人类对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不断塑造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样态,深化着对现代化本质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充分吸收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景。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以“中国之理”回答时代课题,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原标题:新华述评|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五)
【责任编辑:陈显璋】
【内容审核:张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