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有新人 | 徐洋:纸鸢寄情 扶摇直上飞九霄

荔枝新闻 2023-06-14 22:02:42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荔枝新闻推出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第二季,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戳图看视频

“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这是《潍县志稿》中所描述的当地寒食节踏春风光。纸鸢 ,即风筝。五代时,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此后又称“风筝”。

潍坊风筝制作自明清时期兴起繁盛,代代相传,已成为潍坊名片,蜚声中外。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余尺,气势恢宏,闻名遐迩。徐洋正是在浓厚的风筝文化中长大。

耳濡目染

徐洋出身风筝世家,从小便听大人们讲述潍坊风筝的历史。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鲁山即现今潍坊境内,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潍坊与风筝的渊源似乎早已写定。

如今,潍坊已是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而杨家埠则是“都中之都”,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杨家埠风筝成为潍坊风筝的代表,与杨家埠广为流传的年画技艺密不可分。杨家埠是有名的年画之乡,明代时,在风筝制作中融入年画,形成“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 的特有美学。正如李渔在《风筝误》中写道的:“赛人全仗丹青力,放作天边五彩云。”杨家埠风筝明艳美观,富有神韵,艺术风格鲜明。

一只“龙头蜈蚣”风筝的惊艳亮相,更大大提升了潍坊风筝的知名度。这只风筝的主要制作者是徐洋的太姥爷杨同科、姥爷杨其民等人。杨同科是潍坊风筝界的一代宗师,有“中国风筝王”之美称。在1986年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杨同科带领制作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米,共320节,实际连同后尾长360米。这只世界上最长的风筝腾空而飞后,引来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届风筝会的特大新闻。

“龙头蜈蚣”风筝让杨同科名声大振,这一故事也伴随着徐洋成长。小时候,徐洋每个周末都会到姥爷家,也时常去小姨杨红卫的风筝工作室,在风筝上涂涂画画更是常有的事。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徐洋,深深地被风筝吸引,中专毕业后正式开始学习风筝制作。

拜师学艺

徐洋最初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原杨家埠风筝厂)学习风筝扎制,两年后来到杨红卫工作室,拜其为师,继续学习风筝制作,特别是风筝绘画。此后,徐洋一直跟随着杨红卫,不断探索,不断打开风筝制作新的可能。

潍坊传统风筝分为六大类:串式、硬式、软式、板式、筒式、自由式。串式由头部和若干个体连缀成一体,可长达数十到数百米,“龙头蜈蚣”便属此类。硬式由竹子构成边硬中凹的两翅,对称固定,以人物为主。而软式两翅和尾巴的后面无支撑,放飞时可以抖动,具有动感。板式是平面,筒式为立体,自由类可以是任何造型、任何图案的能够起飞的风筝。

潍坊风筝制作工序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扎、糊、画、飞。所谓“扎”就是扎制骨架,“糊”是选用轻薄面料糊在骨架上,“画”是在面料上作画,“飞”是调试放飞风筝。骨架玲珑,糊面平整,绘画精美,放飞高稳,四个环节互为支撑,方能成就一只完美的风筝。

四大工序中,“扎”最为基本,是风筝能够起飞的关键,要求做到竹条均匀,左右对称。概括起来虽只一字,但包含着几十道步骤,选竹、劈竹、火烤定型、绑扎等等,靠的就是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我刚开始学艺的时候,第一周每天都在劈竹子,劈了一周之后才开始接触第二步修竹。我记得刚开始修竹的时候,手指甲还被削过一块。都是这样练过来的,做得多了,自然而然地,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飞”是风筝制作的最后一步,能够起飞也是风筝制作合格最基本的标准。在学习的最初三个月,徐洋制作的第一批风筝共有十只。徐洋坦言,其中有几只放飞失败。“尽管有几只失败了,但最后做出来的几只都能成功飞上天,这种喜悦也是巨大的,给了我特别大的鼓舞。”

在徐洋技艺学习的过程中,杨红卫扮演着重要角色。杨红卫是徐洋的长辈,更是一路引领的师父。“小姨认真、心细,指点我也是格外用心。骨架的弯度很有讲究,哪怕差一点点都会影响整体造型,在我把握得不够精准的时候,小姨细致的点拨给了我很大帮助。”

寄情托志

杨红卫对于徐洋,也远不止是技艺引领的师父,更是指引人生的导师。杨红卫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徐洋印象深刻。“小姨一直强调三点:质量,信誉,加感情。这是我们做风筝的基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对于学习技艺中的不易与挑战,徐洋描述得轻巧却笃定,没有秘诀与捷径,唯有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面对风筝制作中常有的枯燥、乏味时刻,徐洋也能自得其乐,享受其中。“我觉得我能在风筝制作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坐在桌前制作风筝的徐洋投入,从容。在徐洋看来,始终如一的坚持,在于热爱。“小时候看姥爷、小姨他们做风筝,就很喜欢,现在依然如此。”这份热爱的背后更是专注。徐洋自认内敛,不善表达,更乐于埋头做事,在风筝制作中找到了人生热爱与方向。

扶摇直上

随着技艺不断精进,徐洋也开始在风筝大赛中崭露头角。2019年,徐洋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全国性大奖。“当时,我用三天半的时间做了一个龙头。时间紧张,有时候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最终获得三等奖,很欣慰。”

同年,徐洋获得山东省风筝项目一级裁判员资格。从参赛者到裁判员的转变,让徐洋又多了一种看风筝的视角。“可以用心去评价别人的风筝,很荣幸,也很开心。在今年第四十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的潍坊风筝大赛,我也担任了裁判员。”

从徒弟到师父,又是另一种蜕变。如今,徐洋也开始带着新人学做风筝,他们中大部分是学生,一放假有空就会来到工作室学习。“只要真正喜欢,能静下心来坚持,我就会毫无保留地将我所学传授给你。”

“在潍坊的空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每年,潍坊国际风筝会都会如约而至,各式风筝乘风而上,飞在天空的是无限遐想,更是绘在风筝上的美好企盼。

(原标题:非遗有新人 | 徐洋:纸鸢寄情 扶摇直上飞九霄)

【责任编辑:冯杨洪】

【内容审核:林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