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创新深化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3-06-02 20:15:30

钱塘江畔,高新区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杭嘉湖平原,科学谷筑起创新高地;东海之滨,世界级港口奏响开放强音;浙西南山区,千年农韵谱出共富新曲……

入夏的之江大地,草木蔓发繁花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强、干劲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创新深化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的战略核心,浙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创新深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强劲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锚定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浙江近年来通过强力推进创新深化重大部署,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标注下全新坐标——如期建成创新型省份,创新实力稳居第一方阵。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宁波舟山港梅东公司远控操作室,操作人员轻按手柄发出指令,3公里外的桥吊精准抓起船上的集装箱,稳稳放到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上,再转运至堆场,龙门吊精准安放集装箱……卸货、运输、存放,全流程智能化的背后,是码头生产操作系统这一“中枢大脑”发挥作用。

“历经多年自主研发,2020年成功上线,一举结束了我国‘千万级’集装箱码头依赖国外系统的历史。”宁波舟山港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该系统已实现舟山片区全覆盖,支撑超3000万标准集装箱作业,累计节约系统外购及维护成本数亿元。

浙江的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不断提升。2022年,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到3.6万家,较2017年实现翻两番。目前浙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出高质量发展强劲活力。

嘉兴科技城,外表普通的一张床,内置高灵敏非接触式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数据。这款智能床年销量达200万张。

“这张床的诞生,是需求驱动的创新成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介绍,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与麒盛科技共同成立数据服务公司,联合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温州瑞安东新科创园,汽车零部件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搭建起云平台,2800多名专家在线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今年3月,一家中小企业遇到了焊接工艺难题亟须攻克,我们在平台上为其对接江苏大学相关团队。”中心负责人张国祥说,经过39天的合作攻关,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实验室,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等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浙江累计取得467项国产化替代成果,实现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飞跃。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

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的利羿精密制造公司数控车间里,一片片铝板蜕变为纹理交错的电子产品精密件。在车间来回“走动”的,是企业与河海大学联合研发的自动上下料机器人。公司总经理张彦朝介绍,首批机器人全面导入生产线后,将使产能提升约30%,降低人力成本近40%。

发起创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人才贯通、产业融通、技术联通,浙江区域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未来,浙江将抢抓全速创新的机遇,着力形成全面创新的局面,不断育新机、开新局。”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马斌说。

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更鲜明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先行探路两年来,浙江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迈过7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提前缩小至1.9以内。

强村富民步伐加快,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轻点手机,温州瑞安的菜农彭如胜在智农共富平台上,在线申请了一批化肥,“一袋尿素只需150元,低于市场价,还送货到田。”

在沿海小城瑞安,更多菜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下,享受到种植生产、质量监管、产后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能借用农机,能兑换农资,还有专家定期上门服务。”彭如胜掐指细数实惠举措,如今,他的种地年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

初夏夜,金华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十亩时光”露营基地灯光璀璨,上百名青年正参加人才交流活动。作为组织者,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金靖感触颇深,“这两年,我们充分利用村内老旧厂房和闲置农房,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截至去年底,累计招引200多名农创客,带动村集体经营收入突破100万元。”

创新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三大经营机制……通过全面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2022年,浙江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比上年增长6.6%,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1.2%。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共富生活渐行渐近。

“施阿姨,后台反馈您血压偏高,上次配的药有按时按量吃吗?”在湖州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收到监测设备预警通知后,家庭医生金兰兰对十几公里外的东河村独居老人发起远程问诊。在南浔,由“5G+AI”技术打造的健康管理平台,累计覆盖3.26万慢性病人群,累计服务17.44万人次。

全面推行教共体、医共体、医联体等模式,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应用,上线浙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重大应用……出行更方便、教育更优质、运动更便利、办事更省心,在浙江,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的新生活”正快步走进千家万户。

山海协作加快推进,区域差距持续缩小。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上标村,千亩高山冷水茭白,层层绿浪绵延起伏。尽管还没到上市时间,茭白早被绍兴上虞区的市民预订,“今年,我们预计采购代销当地茭白总量超25万斤。”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如生说。

上虞向海,景宁靠山,山海相隔,如何实现资源互通、缩小地区差距?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让当地农民增收更有保障。

在去年开展产销合作基础上,前不久上虞区供销总社带队,赴景南乡实地对接消费帮扶事宜,通过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方式,带动当地一批优质农特产品飞出深山,累计销售额超1800万元。

山海虽远情更切。浙江打出“山海协作”创新牌——以山“呼”海“应”,缩小区域发展沟壑,更好推进山海共富。2022年,山区26县中百亿级“一县一业”县增加至8个。

生态筑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丽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

深刻践行新发展理念,近年来,浙江努力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绿水青山越护越秀丽。

漫步嘉兴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沿途的山浜水体清澈如镜,水草摇曳,还能看到鱼儿游动。

如今的打卡胜地,曾是一片黑臭水体。“水质浑浊不说,乱排的污水臭不可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经过区域水系重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山浜水生态明显好转。

胥山村的美丽蝶变,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的生动缩影。实施四轮生态环保行动,创新推出“五水共治”实践窗口、清新空气示范区,统筹推进全形态、全链条、全省域污染整治……十年变迁,浙江省全域“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处处见景”,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3%,加快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新格局。

低碳转型不断加快,发展优势越来越显著。

绍兴柯桥,迎丰科技公司印染车间,看不见污水,闻不到异味,眼前是一座干净整洁的智慧工厂。

“智能化改造带来了效率提升、环境改善。”公司副总经理徐叶根介绍,过去人工配色,稍有不慎便会染料溢出、污水横流。如今,只需在操作台输入指令,系统便可精准调取对应染料,自动输送至对应染缸,减少染料浪费。

绍兴柯桥,这个印染产能占全国40%的产业基地,已有80%左右的企业配备半自动、自动燃料助剂称量输送系统,用能排污监测系统实现全覆盖。

“平均碳排放水平”“碳效等级”“亩均评价”……走进湖州吴兴西塞科学谷的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大屏上正显示着当地一家丝印染精加工企业的碳排放情况。

“基于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我们结合区域、企业产值,为企业赋上‘碳效码’,促使企业主动降碳增效。”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函韵介绍,目前“碳效码”已覆盖全省4.9万余家规上企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近年来,浙江相继完成印染、铅蓄电池、化工、造纸、电镀、制革等传统产业的整治提升,在削减30%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同时,行业规模、技术水平、产值税收持续增长。

机制创新深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果应用越加广阔。在宁波,国家电网与当地多部门联合开发“智慧环保”等“国网能源大数据+”多跨应用场景,以能源数智管理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在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了林业碳汇从收储到交易的闭环,让良好生态释放更多生态价值;去年以来,“双碳智治”“浙里无废”等13个重点应用上线运行……

全力筑牢新发展格局的生态之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浙江,正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

(原标题:浙江以创新深化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责任编辑:刘妍妍】

【内容审核:黎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