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制造:韧性回升、动力强劲
当前,我国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50%,连续13个月保持扩张态势。这意味着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步回升,行业景气水平仍为近两年次高点。“我国制造业依托强大的行业韧性和全产业链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坚实栋梁。”近日,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刁琳琳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资料图:4月1日,浙江湖州,一家重工智能装备智造基地,工人正在生产特种装备
国内需求旺盛是制造业韧性的根本来源
近年来,对于制造业而言,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积极性,激活制造业活力,也让制造业整体成为稳定经济大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韧性回升、动力强劲,正向制造业强国大踏步迈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常国武近日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兼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近日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制造业在我国统计标准当中的定义是该行业使原材料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并形成产品,可以简单理解为“加工”。“加工”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市场需求。
所以他认为,中国制造业的韧性,首先来自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他进一步解释,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无可取代,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则是中国制造业韧性的根本来源。另外,中国制造业自身配套资源丰富,能力积累深厚,从业人员规模全世界最大等特质也使其具有极强的韧性。
提升制造业韧性要建好“两个网络”,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刁琳琳建议,一方面要将创新作为重要途径,构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发网络。即创建一批“创新型科研机构+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的高精尖制造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紧密型、大协作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
另一方面,要促进形成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以及跨行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网络,增强产业的高端联接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资料图:3月31日,哈尔滨,转子装配钳工正在进行高压转子叶片装配作业
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步回升
在新征程上,铆足劲头发展高端制造业,成为力促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全面提升的必然举措。“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更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我国制造业关键是靠技术创新。”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负责人谢海波说。
贾晋京表示,中国制造业要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时代趋势,需要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此外,还要打造国际品牌,引领世界对于科技与产业前沿的认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退税减税降费举措,有力支持了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据介绍,在一系列退税减税降费举措中,下调制造业等领域的增值税税率、率先提高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等减负措施,有效支持了制造业缓解经营压力、增强创新动力、激活发展潜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积极稳妥地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制造业具备很强韧性,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负责人谢海波谈到,中国制造的韧性来自于“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完整的产业链条”“强大的设备、原材料供给能力”。要保持中国制造的这种韧性,谢海波强调,未来就要以科技来强化这种韧性和优势,让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立于不败之地。
资料图:3月29日,江西吉安,一家园区企业的车间内,工人操控智能数控机床进行生产
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正在向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盘和林分析,我国制造业动力强劲,规模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既有规模优势,也正在向高端、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我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2年的40万家,已拥有23家国家自创区、177家国家高新区。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盘和林提及,中国制造已经由大变强,还需在技术自主化上面不断推进,打破外部技术壁垒,提高技术的自主化率。“譬如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已经在我国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制造业正在取代低端代工业,成为中国制造新的金字招牌。”盘和林说。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逻辑和趋势下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刁琳琳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瞄准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力,形成持续推进机制。
另一方面,要以“智”为先,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与传统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全方位重塑工业企业战略思维、组织架构、产品形态、制造工艺、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转型升级。
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蔡自力在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税务部门将通过落实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制造业重点行业新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同时,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政策作用,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将融通科技、产业、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原标题:正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制造:韧性回升、动力强劲)
【责任编辑:王井爱】
【内容审核:林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