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丨在传承文化中开启乡村振兴之路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明礼守德、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
那么,拥有千年历史的儒家文化在当下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2月17日至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的文化“两创”网络主题宣传行进式采访团走进山东济宁,探访其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化“传”起来 儒学经典从纸面跃然而出
2月18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曲阜市的尼山圣境大学堂,大型礼乐演出《金声玉振》正精彩上演。只见现场八音乐器四壁悬挂,巨幅竹简横贯全场。演出以“礼乐文化”为主体,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圣贤君子“由凡入圣”的整个过程。《论语》中那一段段为人处世、修身明德、治国齐家的文字,正因科技与舞美的完美结合跃然于舞台之上,在演员的生动演绎中,变幻为一幕幕精彩的剧目。
尼山圣境内的展示大厅。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走出剧场,依次步入不同的房间,孔子等儒家先贤的故事正以雕塑、音乐演出、实体表演等形式上演,不少青少年或由家长带领,或是参加研学团队,穿梭于不同场景当中,切身体会着儒家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内涵。
近年来,尼山圣境坐拥千年儒家文化,守正创新,不断迭代打出新玩法,不仅推出了《金声玉振》演出、尼山圣秀、明礼小剧等实景演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游与文创产品开发,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观可闻可感。
文化“用”起来 打造乡村振兴新模板
伴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迈进,这里的村庄也逐步铺就起一条用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的大道,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处处可见儒家文化、处处可感儒家精神。
鲁源新村。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位于尼山圣境脚下的鲁源新村,依山傍水,风景迷人,它背靠孔子出生地——尼山,借助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带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让村民享受文化红利。
来到鲁源新村,从村口拾级而上,一条青砖灰瓦、古韵悠悠的儒学美德示范街映入眼帘,两侧30条以书卷卷轴加古琴琴弦为造型的竖柱,中间似一条流动的文字长河,寓意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村民在制作弦丝画。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在街区中“儒源乡集”店铺内,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儒家文化元素的弦丝画。一群村民正聚在一起,手拿弦丝忙活得热火朝天。据了解,很多村民都会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学习技术,技术比较娴熟的村民一天可以做8件左右的弦丝画,日均收入能达到120元,有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积极响应‘山东手造’工程,在弦丝画的形式内容上,创新性地选取代表性元素如‘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金声玉振中的编钟编磬等,设计好主体效果,让文化内涵在线与面的碰撞中跃然而出。”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介绍。
孔夫子文创产品。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一幅幅小小弦丝画仅是鲁源新村文化致富图版上的小小一角。近年来,鲁源新村还深入挖掘发展现有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园文化,形成尼山圣境、鲁源小镇、耕读书院、鲁源生态采摘园和中华蜜蜂园等主题旅游景区,打造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有机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除鲁源新村外,周边还有很多村庄都在依托儒学文化,打造文化小镇。
龙湾湖艺术小镇墙壁画。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在不远的泗水县龙湾湖艺术小镇,当地政府建立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打造了一整套从“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到“高级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考核与晋升机制,形成了“合伙人招合伙人、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项目衍生项目”的人才与产业联动机制。
非遗市集。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摄
在这样一套机制的引导下,当地先后建设了东仲都村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创商业街区、龙湾书院等项目板块,逐步形成了集修学研学、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合伙人30余人,产业融资逾2亿元,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
可以说,依托这些“可看、可观、可体验、可感受”的文化体验活动,来此游玩的游客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居住于此的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这里开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致富之花。
(原标题:文化“两创”丨在传承文化中开启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肖 好】
【内容审核:林思冰】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