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奔九州 年味满中华——从癸卯春节看中华文化新气象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回家团圆,让乡情乡味慰藉乡愁;节日里的非遗,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新生;多彩的文化体验,带来全新民俗享受……癸卯春节的浓浓年味穿越古今,彰显中华文化新气象,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时代新图景。
回家团圆抚慰浓浓乡愁
“兔年好运财源广,新春如意富贵来!”除夕一大早,黑龙江宁安市新立村村民张继芳边给家门两侧贴上春联,边念叨着上面的美好愿望。门的中间,还特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这样福就到了!”张继芳笑着说。
皑皑白雪之中,张继芳的家被这抹红色衬得年味满满。
因为疫情,在江苏务工的张继芳和丈夫已有两年没回老家过年。“今年春节我们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才是过年!”张继芳说。
归家有期,团圆不远。对中国人而言,和家人团圆,或许是过年最典型的含义。这样的奔赴一年一次,这样的奔赴千年不变。
“终于又回到了家乡,就像飞出去很久的小鸟又回到了巢里,感觉非常温暖。”经过7个多小时的飞行,从迪拜启程的张钦伟一下飞机感觉浑身是劲。
2001年大学毕业后,张钦伟从广东汕头独自前往阿联酋迪拜发展。转眼20多年过去,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已是阿联酋广东商会会长的他已三年没有回家过年。
置办年货、吃年夜饭、祭祖、祈福、走亲戚……张钦伟此次回乡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红桃粿、反沙芋头、糖葱薄饼,这些是我们潮汕人过年要吃的传统小吃,也是我在外想了好久的家乡味道。”张钦伟说。
1月21日,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一户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饭。新华社发(赵永章 摄)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浓情的一餐。无论是热腾腾的饺子、甜蜜蜜的年糕,还是寓意团团圆圆的炸丸子、年年有余的红烧鱼,都蕴含着家乡的味道,年味和亲情就这样年复一年传递着。
在辽宁鞍山,市民王聪和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王聪说,饺子上桌后,晚辈还要给长辈拜年,收到祝福的父母给孩子压岁红包,希望孩子新的一年健康成长。
守岁、拜年、年夜饭……家家户户的天伦之乐、欢声笑语,汇聚起来就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1月22日,民间艺人在江苏省盱眙县第一山崖壁广场表演“打铁花”。新华社发(颜怀峰 摄)
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世界多地举办的一场场中国年庆祝活动,让远在海外的华夏儿女深情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乡愁的慰藉,也让国际友人近距离感知中国春节的点点滴滴,共同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民俗文化节,数十个民俗摊位和一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文艺演出给纽约的华侨华人带来节日气氛;在荷兰海牙,吃饺子、写“福”字、听古筝、观画作,浓浓的中国年味让观众流连忘返;在智利圣地亚哥,一场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为当地民众奉上了中国武术、太极、舞龙舞狮、歌舞等精彩节目,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
一声声“过年好”、一回回拱手礼中,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升腾浓厚的家国情怀。
非遗焕发时代新活力
“春官无品不算官,手摇羽扇报平安,家家门前说一段,句句吉祥庆丰年”……大年初一,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县城彩旗飘舞,一波波社火队伍走上街头,身着戏服的春官在喜庆的锣鼓声中为当地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1月22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游玩。新华社发(倪立芳 摄)
春官送福是六盘山区的一项传统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街坊举起手机用视频记录下来。
千里之外,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一场喜气洋洋的四川省级非遗客家婚俗表演正在举行。热闹的场面令当地村民和游客连连拍手叫好。
“希望今天这场融入了客家山歌的婚俗表演,在为十里八乡的龙泉客家人团聚添喜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记住这一传统习俗。”客家婚俗传承人赵文义说。
1月15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旧州古镇,村民在打香糯糍粑。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春节里的非遗,是新年的“老味道”,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饭熟咯!打糍粑嘞!”
在湖南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村民粟婷把蒸熟的乌米饭倒进石臼,卖力地舂了起来。生动的场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加入,一同体验这一当地节日民俗。
“我们小时候,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今年过年,我特意带着孩子一起来感受这种热闹的氛围。”游客林娟说。
吃乌米糍粑,听古老傩戏。每逢春节,村民们还会聚在祠堂里观看傩戏表演,以此庆祝过去一年的收获,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高椅傩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傩戏表演也成为旅游项目,用属于古村的独特方式为游客送上新春祝福。”高椅乡党委书记胡长春说,我们将守护好这一文化遗产,赓续传统文化,振兴美丽乡村。
1月22日,湖南省常宁市胜桥镇合泉村村民在舞龙。新华社发(周秀鱼春 摄)
放眼神州,一项项精彩绝妙的非遗项目助力节日里的乡村活力迸发。
河北省涉县张家庄一街村,制作跑马花灯的工人们延续百年传统技艺,忙着赶制节日期间的订单;浙江省仙居县金竹溪村,400多村民舞起一条360多米长的板凳龙,一派壮观喜庆;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思平村,民间剪纸艺人们用一张张福兔窗花,把祝福通过网络“送”到千家万户……
1月17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观涛社区的居民在制作传统花馍,花样别致的花馍寓意美好生活“蒸蒸日上”。新华社发(王海滨摄)
山川不老,薪火相传。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伴着浓浓年味焕发时代新活力。
演皮影、做草编、揉花馍……春节期间,在西安市昆明池·七夕公园举办的非遗集市和非遗展演活动上,丰富的非遗技艺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动手体验。
“今年是兔年,这些小泥兔非常受欢迎。”泥塑非遗传承人李俊平的展位前站了不少游客,“通过对传统泥塑的形象和造型比例进行调整,再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这些泥塑兔变得更加可爱。”
令李俊平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传统文化,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带来创新思维,让传统技艺更年轻、更有活力。
1月16日,河北省玉田县一家泥塑工坊的民间艺人在给生肖兔作品着色。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文化体验成为新年俗
正月初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络绎不绝的观众。“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上的圆明园海晏堂兔首,引人驻足观看。
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许多人的新年俗。在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穿着汉服样式蓬蓬裙的徐恩多认真制作着牡丹蝶袄粘贴挂件。她要把挂件用作过年装饰。
“春节期间,我们依托馆藏年俗相关文物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和体验活动,就是想让观众到孔子博物馆过个热热闹闹的佳节。”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
辽宁省博物馆“玉兔迎春——生肖系列文化展”、河南博物院“十二生肖拜大年——癸卯新春生肖文化”主题特展……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已有19个省份900余家博物馆策划推出博物馆过大年相关展览和活动2200余个。
1月22日,观众在上海博物馆大堂里观看兔年迎春展。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新年俗、新年景、新年味,享受春节的方式越来越丰富。
在海南三亚,沙滩椰林迎来又一波旅游过年的游客。据统计,1月8日以来,三亚各湾区酒店入住率稳定在90%左右。春节前一周,三亚主要景区日均接待客流8.24万人次,同比提升46%。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陈震旻介绍,春节期间,三亚市组织开展新春集市、国潮燃派对、音乐集市、海旅免税“贺新春、闹元宵”促销活动等,给新春旅游注入活力。
除了三亚,成都、广州、重庆、昆明、哈尔滨等地也迎来大量游客。携程发布的一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春节期间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去年上涨45%,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
新春佳节,有人选择动身前往远方,有人以书香温润心田。
在北京,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将除夕夜营业时间延长至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大年初二,中关村图书大厦内开展“新春宫灯DIY”主题活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张爱军介绍,春节期间,全市将有超过160家实体书店开门营业,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系列主题阅读、非遗体验、民俗文化、直播节目等特色主题文化活动,为市民朋友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一方银幕,也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陪伴。大年初一这天,上海的“90后”影迷连城足足跑了家附近的3家大型影城,看了多部新片。他开心地说:“选择太丰富,无论全家出动,还是个人休闲,都能在电影院找到适合的视听享受。”
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交换人生》《深海》等多部影片上映。上海、江苏、福建等地也纷纷推出惠民活动,鼓励市民观影过年。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大年初一春节档首日,我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超13.4亿元。业内人士预计,春节期间电影票房有望创造佳绩。
吉兔呈祥,癸卯金安。新春佳节,传统在赓续,乡愁有寄托,精神更富足……神州大地年味浓郁,满目生机,一幅自信昂扬的崭新图景徐徐展开。
(原标题:玉兔奔九州 年味满中华——从癸卯春节看中华文化新气象)
【责任编辑:王井爱】
【内容审核:黎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