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回忆录》手稿公开 再添南京大屠杀史料新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2-13 19:20:30

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开始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

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不忘过去苦难,能战方能止战。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部队官兵以多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缅怀革命先烈,将沉痛历史汇聚成一股股催人奋进的强军力量。

戳图看视频

一大早,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官兵们全副武装、整齐列队,拉响防空警报,脱帽默哀,缅怀死难者同胞。官兵们庄严宣誓,要时刻以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练实练强备战打仗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总工程师 张伟林:今天我们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组织缅怀活动,就是让官兵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牢记使命职责,苦练杀敌本领。做老西藏精神新时代传人,争取更大荣光。

陆军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刚刚下连的新战士们通过重温誓词,汇聚起投身强军兴军的不竭动力。

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教导员 朱万民:不忘过去苦难,能战方能止战。作为一线官兵,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誓言,锤炼过硬打仗本领,履行好捍卫祖国安全的神圣使命。

海军陆战队某旅开展“忆先烈,思英豪,勿忘国耻,矢志强军”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强军网云平台,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搬到网上,帮助官兵更加直观、深入地体悟革命先烈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染力。

海军陆战队某旅政治指导员 姚晓廉:回忆历史,不只是为了重温曾经的苦难,更是为了激励我们广大官兵矢志强军的强大动力。

《难民回忆录》手稿公开

再添史料新证

近日,南京大学最新发现的馆藏珍本《难民回忆录》的手稿首度公开,其作者以亲历者身份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民众的流亡过程,还原了许多可贵的历史细节,为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

戳图看视频

12月11日,总台记者联系到了发现这本史料的南京大学文学院馆员黄静,她向记者展示这本《难民回忆录》手稿。其中有关于日军杀戮之烈和同胞遇难之惨的记录。

南京大学文学院馆员 黄静:过小庄到迈皋桥,所见公路两旁房屋破坏,无一完整,田间死尸垒垒,或卧或仰,晒得黑而发赤,群犬争食,历历在目,人间惨事均不忍目睹。

这本手稿共19137字,作者吴雁秋曾是一名知识分子,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载了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24日期间,一家人流亡期间的种种遭遇和劫后见闻。关于南京城被攻陷后,当时他留守在南京城内的母亲和民众惨遭日军暴行,其中作了详细描述。

南京大学文学院馆员 黄静:母告我,汝等过江之翌日,在汝处看门。南京陷落,日兵挨户检查,进门时有一兵因言语隔阂无法传达,该兵酒后手持刺刀向我索钱。我用手表示身上没有钱,该兵气忿之下,用力一推,将我推倒在地,险遭非命。未逾片时,对门与隔壁被该兵用刺刀接连戳死,两人当时血流如注,尸身横倒地下已多日,经地方人收殓抬埋。日兵凶恶毒辣,言之历历可畏。

《难民回忆录》对史学叙事做了细节补充

“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85年,目前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这本《难民回忆录》手稿的公开,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戳图看视频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早期文献,除了各种公文,民间以往公开的日记或回忆录主体,大多是第三方观察家。而亲历者记录中,以口述史居多,因与历史事件相隔久远,其真相细节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而这本《难民回忆录》手稿,为还原历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真实细节。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姜良芹: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普通民众大概一个心理上的情况。第二个我想他这个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就在于他因为母亲留在南京,所以他在得知南京的状态稍稍和缓以后,也就是在1938年2月中旬,2月13日他又选择返回南京,想看看家里的情况。在他过江,从江北渡江,然后到下关,一路经过南京难民区,然后回到他在门西的家的过程当中,其实他一路见到了比方说像他门口就有三个棺柩还停在门口,还有很多尸体就裹着草席还没有掩埋。这些应该说也是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观察到了大屠杀后期南京的惨状,以及日军留下的一些暴行的痕迹。

姜良芹教授表示,这一本《难民回忆录》手稿,对于南京大屠杀后期有着较为细致的记录,在同期的历史资料中较为稀有,对目前的史学叙事起到了细节补充的作用。

(原标题:《难民回忆录》手稿公开 再添南京大屠杀史料新证)

【责任编辑:王艳艳】

【内容审核:林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