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听,秋收乐章

新华社 2022-10-16 16:36:18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放眼广袤田野,丰收的画卷,是对耕耘的致敬。

新华社发 刘茜 周秀鱼春 编制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金秋十月,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秋收景象。

在黑龙江五大连池,47万亩玉米开镰收割。新华社记者 王鹤 摄

眼下正是华北平原的秋收时节。2022年,河北省首次大范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过102万亩。

10月14日,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我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站稻已经进入收割季。

10月13日,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水稻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近十年来,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1年的超过61%。

产粮大省河南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化农田建设模式,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

在贵州榕江,巨型稻喜获丰收,让山区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

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的巨型稻喜获丰收。新华社记者 刘勤兵 摄

巨型稻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产优质水稻新种,抗旱、抗海水、抗盐碱,还能为水产与蛙类动物提供足够的荫凉与栖地,很适合开展稻田高效生态种养,从而大大增加农田的产出。

9月6日,在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庄村,工作人员展示“巨型稻”稻穗。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粮食加工工厂,工人展示加工后的大米(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原标题:新华全媒+|听,秋收乐章)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张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