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奋进航天路】 牛头山上文武双全的航天“牛”人
西昌大凉山腹地的牛头山,因山峰对峙的形状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牛头山观测点就在这里。这里是离西昌卫星发射场最近、海拔最高、设备最齐全的测控站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牛头山扬名远近,靠的不是巧夺天工的牛头造型,而是这里文武双全的航天“牛”人。
记者探访牛头山观测点:"万里测控第一棒"
总台央视记者林泉:现在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牛头山观测点,这里的海拔将近1800米,因为位置高,所以视野相当开阔,甚至我肉眼能够看到六七公里远,那个山坳里面的发射塔架。在火箭发射升空以后,这个地方承担的是首区的测控任务,所以,他们也被称为“万里测控第一棒”。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牛头山观测点主任陈飞:火箭点火起飞到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需要遍布全球的跟踪测量控制系统实时地对它进行监视,而我们牛头山观测点就作为整个跟踪测量万里长征的第一的位置。不光要跑得快,而且还要跑得稳。
为了保证火箭发射后“第一棒”的跟踪测量任务万无一失,这里的测控设备涵盖了光学、雷达、遥测、遥控、通信等多个专业。已经从事雷达伺服岗位操作手工作5年的王术高告诉记者,火箭发射后飞行初始段的跟踪测量有着至关重要的“黄金5秒”。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牛头山观测点雷达伺服岗位操作手王术高:我们这台设备主要是完成火箭初始段跟踪测量任务,其中12秒—17秒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在火箭起飞后的12秒后,我们迅速组织设备对火箭进行跟踪捕获,并向中心发送有效数据。
为了保证“黄金5秒”里的快速跟踪、快速捕获,他们练就了一抓就准的绝活。在某次任务中,由于地杂波的影响导致设备信号丢失,危急时刻,操作手迅速调整为手动作业,一连调整多个数值,2秒钟后,雷达再次成功捕获目标。多年来,他们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保障一次次发射任务。
总台央视记者林泉:在牛头山有这样一套设备,它随时待命,但是这20年来从来没有被使用过。它就是我身后这一套安控系统。它的作用是在火箭升空以后,如果出现了故障或者是偏离轨道,会危害到途经的城市的时候,它会向火箭发射一道安控指令,让故障的火箭炸毁。
安控系统是火箭发射出现意外情况时的非常措施。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马忠全和他的团队应对的就是那个“万一”。多年来,他们在这个“随时待命”却“从未使用”的岗位上,守护火箭飞行的最后一道保险。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牛头山观测点工程师马忠权:在每次任务准备过程中,我们和其他设备的岗位人员一样要进行这个全区的系统的合练,保证我们这个设备的状态指标正常。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希望这台设备永远不要使用,永远做一把不出鞘的“利剑”。
(原标题:【喜迎二十大 奋进航天路】 牛头山上文武双全的航天“牛”人)
【责任编辑:吴安宜】
【内容审核:符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