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有两个梦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18年 12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 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广州,有一个袁老牵挂的地方。
“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
袁老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
晚年还亲自筹划位于广州的隆平公园
2020年6月3日
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
当时,袁隆平在发来的祝贺视频中说
“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
可惜
袁老与广州的这个约定
再也无法兑现了……
袁老近年来亲自谋划、选址、题名“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以下简称“隆平公园”),在广州谋划发展现代都市田园,千亩稻田育下良种,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隆平公园于2020年4月28日在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岛开园,规划面积约6662亩。过去,这个江心岛十分僻静,是广州最后一个只能通过渡轮到达的小岛。自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受袁隆平之托,就水稻试验田选址进行了现场考察,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建设。随后,大吉沙岛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和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隆平公园处处是嫩绿的青苗,喷灌设备一字排开,浇灌着未来的希望。罗锡文院士表示,隆平公园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研培训、学术交流、大众科普的重要基地。
基于在黄埔区的良好发展机遇,袁隆平进一步与这里“牵手”。2020年6月3日,广东省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启动与推进会暨广州市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黄埔长洲岛举行,其时,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选址位于长洲岛金洲大道南四号涌一河两岸,毗邻黄埔军校旧址,计划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
当时,袁隆平在发来的祝贺视频中说,“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一生都在追梦圆梦
他不断改良杂交水稻
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1930年 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追求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
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
实现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
2020年双季稻
冲击1500公斤成功
“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中国粮食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在袁隆平看来,自己工作的意义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一次又一地
创造杂交水稻领域的历史高度
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当时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近30年后的2020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编写的报告预测,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时,中国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预计有望增加。
丰收的背后,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面对布朗的质疑,袁隆平的回应是:“(布朗)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他认为,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已达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多出来的50.1%,帮这个曾为吃饱肚子愁了千年的东方古国,养活了数亿人。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萨乎里向袁隆平介绍道,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2019年袁老90虚岁生日当天,他的一段日常感动无数网友。作为新晋“90后”袁隆平从未舍弃自己的稻田,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
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耀松这样说:“加盟‘90后’的他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2020年11月3日,第3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新闻发布会上,“90后”的袁隆平院士曾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
他说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
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
袁隆平这一代人
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
“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
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
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珍惜粮食
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
他曾表示
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
不下田就不带
只有亲身下过田
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
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袁老,走好!
禾下乘凉我们接棒
永远怀念您
(原标题:痛悼!送别国之脊梁袁隆平)
【责任编辑:王晓倩】
【内容审核:孟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