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向绿图强” 全“绿”以赴

海拔新闻 2024-09-30 16:38:15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李兴民 特约记者 孙秀英 文/图)成群的鹭鸟时而悠闲休憩,时而盘旋觅食,在蓝天下、浅滩上享受舒适的生态环境;市民游客漫步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宜人……在海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已经成为身边随处可见的美景。

近年来,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水青山的画卷上持续“增笔添墨”,不仅描绘出了一幅青山环绕、林水相依的舒展画卷,而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成绩单。

“金字招牌”

海南空气质量均保持历史最好水平

2024年1月—7月,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其中优级天数比例91.5%,PM2.5浓度11.6微克/立方米,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及PM2.5、PM10、SO2、NO2、CO等五项污染物指标浓度均保持海南省历史最好水平,从而为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历史上最亮眼的生态环保“成绩单”。

来自甘肃的退休市民杨红对于海南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最直接的感受:每天出门时,都能在家门口看到蓝天白云、碧水荡漾、绿树成荫,十分养目,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尤其对于还患有鼻炎、咳嗽之类的他来说,他的身体就是空气质量的“试金石”。

许多外地游客和长期居住在海南的人们都称赞好空气质量是一块“金字招牌”,令人羡慕。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李先生表示,他初到海南时就被这里清新的空气所吸引,与北方冬季常有的雾霾天气形成鲜明对比。海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高位,这种优质的空气环境让外地人体会到了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海南之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优良的空气质量,其背后是近年来海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围绕燃放烟花爆竹、垃圾秸秆焚烧、城市扬尘污染等治理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走生态和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工业企业等重点领域、强化专项执法前端管控,是海南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全省开展生物质锅炉、机制砂、砖瓦行业环境管理专项整治,截至目前18个市县深入企业开展专项普法,加强帮扶指导,自查企业324家,自查发现问题企业113家,发现问题163个,完成整改130个。

强化异地交叉执法,是海南推动涉气问题高效解决的一大亮点。据悉,海南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结合大气环境质量专项督导工作,通过交叉互查的方式,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污染物、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突出涉气环境违法行为。2023年以来,全省共查处涉气环境违法案件313件,处罚金额1425.57万元。

数据显示,两年来海南共检查点位3603个,发现问题点位1867个,指导屯昌县、白沙县、陵水县等“优等生”创建大气污染防治样板,帮扶昌江县、乐东县等“后进生”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促进共同改善。对部分拒不整改、偷排的违法企业,共移交案件线索144件,指导各市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坚持向绿图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落实国家关于蓝天保卫战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自贸港封关运作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守底线、出亮点、作贡献总体要求,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大气生态环境,坚决守牢自贸港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近年来,海南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噪声监测体系,提升环境质量,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普惠的民生福祉。

底色更“绿”

坚持“向绿图强”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

海南一以贯之锚定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坚持“向绿图强”,不断取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成果。

尤其近年来,海南不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先后有17个创新案例获国家层面肯定、推广。2023年,21个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出版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汇编。

近年来,海南通过建成一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包括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不断释放出绿色产业“新机遇”,也源源不断为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当前,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度”正持续更新——海南省平均每卖出2辆新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去年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全国第二。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

禁塑持续刮起绿色新风,禁塑工作攻坚固本百日行动提出数项措施,在源头管控、综合监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去年海南省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达1.74万吨,较2022年增长了56%。

装配式建筑被全面推广,近年来,海南采用装配式建造的项目面积逐年增加,去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超过70%,这一占比今年预计将超过75%。

去年底,首批3宗海洋碳汇项目在海南“土地超市”上架。点开超市内的海洋碳汇货架,可以详细查询到上述项目的名称、造林面积、预计减排量等信息。这意味着,如今在海南,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得更加便利。

一项项标志性工程的探路先行,既引领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转型,也带动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让产业发展的底色更“绿”。

生物“多样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去年,海口五源河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海口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同年,经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选,三亚海棠湾、昌江棋子湾、东方感城港湾以及海口湾、三亚湾步入海南省美丽海湾行列,沿海市县完成“一湾一策”编制工作。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不久,该县正式启动“两山平台”试点工作,形成“一张资源清单、一批试点项目、一个智慧平台”,落地首笔GEP贷。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碎片化的资源被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最终实现生态变现。

在五指山市,当地完成《五指山市生态价试点项目-以亚泰雨林酒店为例》,形成“指标体系”“核算方法”成果,提出五指山市酒店生态价核算方法,推动亚泰雨林酒店成为全省第一家实行生态价的酒店。

在洋浦开发区,华能洋浦热电和新奥生物质供热竣工投产,通过稳定供应清洁热源,不断助力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蓝岛固废和中信危废不断将开发区各类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实现危险废物处理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守护着开发区的碧水蓝天……重点企业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洋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名片”。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内,外地游客可以亲眼见到海南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努力。

张女士是一位来自上海的生态爱好者,她在参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时,被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茂密的雨林植被所震撼。她了解到,海南在热带雨林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打击非法盗伐、恢复受损生态等,这些措施有效保护了热带雨林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管护与监测等多重措施,东寨港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各种鸟类纷纷“回归”,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渐显成效。

据统计,海南省野生维管束植物、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分别占全国物种总数的约19%、31%、19%、7%和22%,鱼类与药用资源分别约2321种和3100余种,红树林植物涵盖全国所有种类。海南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拥有中国最完美和唯一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同时,将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划入国家公园予以最严格的保护。

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移步闻香……在海口市,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微绿地,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翠珠,点缀着大街小巷,形成绿色织补网络,让市民更好更方便亲近自然、共享自然生态。

这些年,海南各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兴林富民、绿富同兴,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海南将立足自由贸易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