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向种图强,壮大“芯”力量

海拔新闻 2024-09-27 09:03:40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黄力萍 洪羽宸 熊文颖 摄影报道)“这不是黄的,这是彩虹的。”“这个颜色漂亮”“对,这种黄好看,光照和温度不同让原本黄色的瓜变得颜色更漂亮了”……9月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品种品鉴评选会在三亚市崖州区举行,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育种专家们坐在小院里,共同品尝着刚从地里摘上来的“彩虹西瓜”。为了筛选出抗病性好、耐高温、经济价值高的品种进行推广应用,他们进行了许多的创新探索工作。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种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种子也被称为农业的“芯片”。随着国家对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高度重视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南三亚南繁硅谷正以其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创新力,成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一位位科研人员、育种专家和农民在这片农业科研和种业创新的热土上,专注自己的岗位职责,用汗水浇灌出耀眼的“芯”品种,助力种业振兴展现“芯”活力。

育种

南繁“候鸟”追着太阳跑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纬度低,热量充足,农作物基本可以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优越的自然地理为农作物研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让三亚一带成为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各大农业科研院所和种业机构的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到三亚南繁育种基地进行繁殖和选育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周期。

众所周知,三亚是个旅游胜地,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会在冬季来临时,一路南下,在温暖的三亚度过整个冬天。

每年飞往三亚的“候鸟”数以万计,杨瑾就是其中一位。但她不是来度假的,她是来这里“种地”的。

杨瑾现为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蔬菜育种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后就入职了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缘巧合之下进了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的课题组,2008年开始就来三亚南繁,每年冬天11月到次年2月在这里跟随赵国忠老师从事南繁工作。

杨瑾说,最初,得知被派来三亚的时候,她还满怀期待。因为她以为自己在三亚的生活会是看看大海晒晒太阳、躺在沙滩上吹海风的“度假式”生活,十分惬意。然而到达三亚之后,只有天天到试验田干活,而且经常看到蛇虫鼠蚁。

杨瑾告诉记者,南繁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业,当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大多时间只能借住在当地农户家里,到坐果期时,为了保护材料,只能在田地间搭帐篷睡。

艰苦的环境让她无所适从。她笑着打趣说:“当时就退缩了,不想再搞科研了。”

但热爱终究还是可抵万难。

“育种工作是一个和植物生命对话的过程,对于我来说,看着一粒粒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一代代选育更高产、更好吃、抗性更好的下一代,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我真正热爱着这个工作,也在这个工作中找到了无限的快乐。”杨瑾说。

杨瑾能够不退缩,除了热爱,还有她的老师赵国忠的功劳。

“赵老师为了一朵小小的棉花依然住在窝棚里,与蛇虫鼠蚁为伴,为了他热爱的事业坚守一生。”杨瑾表示,作为新一代的接力者,她更没有理由退缩。

1977年起,每年秋天从石家庄到三亚,来年春天从三亚回石家庄,赵国忠连续当了数十年的“候鸟”。他曾说,他一生没啥爱好,就是热爱棉花。他还说,“不少人说我是‘棉痴’,我愿意当一辈子‘棉痴’”。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棉花的天敌棉铃虫严重威胁着棉花产量,传统农药的使用导致棉铃虫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美国研制出转基因抗虫棉,我国抗虫棉市场的种子90%已经被美国控制,剩下10%还是老品种,因为不抗虫老百姓也不愿意种。

这一难题如何解决?1998年,赵国忠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承担了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双价抗虫棉研究课题,成功选育出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这是首例拥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在世界上也是首例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制种

提升品质扩大海南好米影响力

育种成功的新品种,如何从育种专家的试验田推广到寻常百姓的农田?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制种,这也是新品种商业化应用的重要步骤。

王仕明,江西人,1976年起,他父亲每年冬天来海南制种,夏天就回江西制种,受到父亲以及袁隆平先生的影响,他小时候在家里面就开始接触制种,“我是1999年辞职来海南从事制种工作,最先接触到的农作物就是水稻。我们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南目前最大南繁制种生产服务企业。”王仕明说。

王仕明与记者讲述,他从事制种工作25年以来,行业最大的两个变化。一是生产方式,原先机械化率比较低,现在基本上全程机械化,比如水稻由原先的晒干种子变成烘干种子;二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原先制种要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政策性制种保险,为制种企业亦为制种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

中国大米市场上,米粒饱满的黑龙江五常大米、黏而不腻的辽宁盘锦大米、细长如丝的广东增城丝苗米等品种大米广受好评,却没有海南大米的一席之地,海南真的产不出好米吗?王仕明认为,以往海南难出好米,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天气问题,最主要是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和品种问题,大部分都是自家种一点留着吃,缺乏规模化种植。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水稻制种面积达15000余亩,年产量600万到800万斤,生产的九九新香、寿乡1号和美两优秋香三个品种更是获得了“海南好米”金奖。

王仕明称:“现在海南省种子总站每年都举办海南好米评选活动,评选出食味值比较高的优质稻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动海南稻米产业全面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7月,第六届“海南好米”评选活动暨2024年海南稻米产业发展大会在三亚举办,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和南繁硅谷建设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持续扩大海南好米影响力。

深度融合

培育全链条技术育成孵化体系

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梁磊自豪地介绍:“我们的优势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经理人运营的利益捆绑和利益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已建设了全链条的技术育成孵化体系,通过投资孵化育种企业,让育种专家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近三年,累计孵化企业近60家。”

据了解,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生物健康与现代种业等领域,开展CRO服务(种业合同研发外包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以及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培养,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政策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研发一孵化一加速一产业园区”全链条技术育成孵化体系。

“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同时也是全国育种老师的一个聚集地,是吸引我们在海南从事玉米商业化育种的重要原因;我们得到了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化全方位的孵化服务支持,广科华创种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成长。近2年内,我们有4个新品种通过了审定,11个新品种(系)正在参加区域试验,在海南也与500多位育种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我们有信心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出品周期也会大幅缩短。”该研究院孵化企业之一海南广科华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霞如是说。

该研究院副院长吴建涛表示,目前研究院正在全力打造南繁CRO服务体系建设,希望打通育种专家、企业家和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将广东省的更多好的科研成果吸引并孵化到海南,把这里打造成广东省和海南省的科技合作典型示范纽带。

向种图强

全力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

“我们积极培育发展种业CRO业态,已引进培育CRO服务主体60余家,在全国率先形成实验室育种、田间育制种、辅助检验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覆盖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有效缩短育种材料创制周期,助力更多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流向种业生产一线,逐步改变南繁‘代孕’模式,使更多种业科研成果在园区诞生、在本地转化。”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林海在中共三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园区各类种业创新主体累计获得种业和涉农领域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21件,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29项,技术成交额1.42亿元,其中植物新品种权转让交易额7298万元。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的“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以技术转让形式完成成果转化,金额达1000万元。

此外,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还着力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中种集团取得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隆平生物获农业农村部首次颁发的全国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企业估值近50亿元。一批集成“生物技术(BT)+大数据技术(DT)+人工智能技术(AI)”的智能育种设施设备投入使用,如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联合外部单位发布国内首个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数据容量、运行速度及数据安全措施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先后启动26个种业和深海领域科研平台项目建设,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项目筑巢引凤,已汇聚21家种业、深海领域科研院所和17个高校分支机构,落位崖州湾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和30余个省部级科创平台。

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林海表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园围绕“向种图强”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日益形成“国字号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院所”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科技创新体系,多领域融入国家科技战略,以科研集聚吸引产业集聚,全力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杨瑾提起育种时的那股兴奋劲让我们不禁感叹,她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一行业,她认为自己从一个做事情没办法沉下心的人,变成一个可以踏踏实实在田间或者实验室待十几个小时的人,观察种子是最有趣的事情。

在这个刷两分钟短视频都要二倍速的“快”时代,她们却选择让自己的心沉下来“慢”一点,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杨瑾告诉我们,她们之前收到一些农民为了表达谢意送来自己家蒸的馒头,就像科研的意义不是那些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一日三餐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饭桌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热乎乎的大包子、甜甜的豆浆……需要水稻、小麦和大豆这些最基础的粮食作物制成。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粮食作物增产增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我现在在地里排水。”这是我们联系王仕明,想约他采访时所收到的回复。农田和办公室都是他的办公场所,哪里需要他,他就会在哪里出现。他说:“毕竟民以食为天,这个行业永远都不会被淘汰,只要坚持就能够有收获。”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回家的那条道路两侧便是一块块的农田,放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将一粒种子栽种到地里,生根发芽,成长结果……他们花费了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不断重复,对于这些投身于海南三亚南繁硅谷建设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生的事业。

【责任编辑:刘如英】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