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5个国家公园你还不知道?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
物种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最显性指标。我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2016年起,我国开展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
2021年10月12日,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如今,这5个国家公园发展如何?
1、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
地图授权自《AR带你看国家版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
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推动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等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持续加强雪山冰川及湿地保护,加大退化草地、湿地、沙化土地治理力度。
2019年10月19日,藏野驴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园区内创新建立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机制,超过1.7万名牧民持证上岗,捡拾垃圾、巡护山水、保护野生动植物。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畔巡护。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换来了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如今,三江源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园内广泛分布有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等丰富地貌。
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2019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等一度罕见的各类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也频频现身广袤的三江源大地,动植物类种群数量增加,广袤草原呈现青山绿水、湖泊交织辉映的美丽景象。
2021年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地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是国家生态安全“两屏三带”重要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猫繁衍生息的自然家园,打通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园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约134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0%以上。
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长青管理分局架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一对野生大熊猫母子(2020年1月5日摄)。新华社发(大熊猫国家公园长青管理分局供图)
大熊猫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如果将保护大熊猫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大伞”之下,万物生灵得以安然栖居。
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处区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分布有雪豹、川金丝猴、羚牛、金钱豹、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绵阳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岩羊活动影像。新华社发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首年里,四川利用数字化手段,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红外相机、巡护员,在663条固定巡护线路上开展了8万余人次巡护,发现野生大熊猫实体10只和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只。布设在野外的1736台红外相机,拍到724次野生大熊猫影像和超过10万条其他动植物的监测信息。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资料图片)。新华社发(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选址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广大区域,园区内分布有中国境内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近年来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33%提高到50%以上,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增至50只、60只左右。
这是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远红外相机于2021年9月18日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影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供图)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清山清套野外巡护,有序推动东北虎豹栖息地连通和各项生态系统综合保护修复工作,构建人虎安全和谐社区。园内的2.1万台智能红外相机,可以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到物种识别。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监测到的野生东北虎(2021年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远红外相机于2021年9月27日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豹影像(视频截图)。新华社发(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供图)
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持续推进与俄罗斯的生态合作,形成保护合力。2019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实现互访,正式建立虎豹跨国界保护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科研监测数据,探讨跨境保护合作事宜等。通过跨国保护合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快速掌握了虎豹跨国迁徙的规律,有利于东北虎种群的繁衍和扩大。
2018年1月19日,东北虎巡护员张鑫(前)和陈建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黑龙江片区内巡护。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4、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是中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海南长臂猿全球唯一分布地,目前该物种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亚马逊热带雨林相当,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2023年1月27日拍摄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雨林生境持续改善,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不到10只恢复至6群37只,其保护案例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除此之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科学开展热带雨林系统修复,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及退化次生林,逐步恢复雨林生态系统。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2021年5月拍摄的海南长臂猿B群幼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右上图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海南长臂猿(2019年10月25日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左下图为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姬蛙(2019年10月26日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右下图为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蛇雕(2019年10月26日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自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探索建立“两山”理论实践基地,不断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优势,当地森林旅游业、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线观赏、感受雨林之美的同时,也助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2022年,毛纳村旅游收入达597.59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毛纳村依托五指山的良好生态发展旅游产业。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5、武夷山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福建省北部,整合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的福建竹叶青蛇(2021年5月17日摄);右上图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拍摄的蜉蝣(2021年5月17日摄);左下图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拍摄的两只鸟儿(2021年3月21日摄);右下图为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类专项科考队员展示在挂墩村附近山林发现的武夷湍蛙(2021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加快恢复,森林覆盖率达96.72%;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同时,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2022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中华粘猎蝽、武夷山小蘑菇、细脚小蘑菇等6个新物种。除此之外,随着严格生态保护措施和人们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园区内野生藏酋猴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核心区域桐木村附近山林成为藏酋猴繁衍生息的乐园。
2021年5月1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附近群山云雾缭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今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运营。相关部门推出了8条自驾线路和11条骑行和徒步线路。行走在风景道上,游客可以感受“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了当地最优质的自然遗产、生态景观、人文景观。1号风景道正式运营也标志着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年12月1日,武夷断裂带峡谷内云雾缭绕,村庄若隐若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雪豹在三江源优雅踱步,长臂猿的“歌声”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响起,大熊猫憨态可掬成为“顶流”……行走在国家公园,万物蓬勃生长,这里正成为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展现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之美,也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原标题:什么?这5个国家公园你还不知道?)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肖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