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提醒 | 1月份需要提防这些疾病→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过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以学龄和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等部位。

个人防护

1、保持个人卫生。

2、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等方式进行预防。

3、接种水痘疫苗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预防方法。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过飞沫(例如: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以6个月-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首先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先从耳后及发际开始,第1天遍布面部和颈部,第2天到达躯干和四肢近端,第3天多手脚心也会出现,表现为斑丘疹。之后皮疹逐渐消退,依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及糠皮样脱屑,无并发症的1-2周消退。

个人防护

1、麻疹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满8月龄和18月龄的孩子各接种1剂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儿童应及时完成预防接种。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3、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4、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一旦发现得了麻疹或者疑似患了麻疹,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5、因为麻疹传染性很强,一定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若并发肺炎则应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6-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神经系统、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以引起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传播途径有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服亦可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也增加。

暴发的重点场所有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

个人防护

1、首先是传染源的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从从发病至腮肿完全消退,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上学,如症状较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按实际治疗情况延长隔离。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上或日光下暴晒。

2、接种疫苗,既往未患该病或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应及时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3、孕妇应避免与腮腺炎病人接触,在腮腺炎流行季节应注意隔离。如孕妇在临产期或围产期患腮腺炎,婴儿应隔离,并停止哺乳。

4、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普及腮腺炎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居民的防范能力。

4.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例如:咳嗽、谈话或喷嚏)等途径传播,以及经胎盘传给胎儿,多见于1~5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头痛、低烧等。1-2天内开始出疹,大部分是散在浅红色斑丘疹,分布均匀,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疹退,不留色素沉着。

个人防护

1、接种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满8月龄和18月龄的孩子各接种1剂含风疹成分的疫苗,儿童应及时完成预防接种。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3、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口密集场所,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4、患风疹后,应隔离至疹后5天。

5.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个人防护

1、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勤洗手;确保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摸眼睛、鼻或口。

3、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去医院就诊时,应做好自身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个人更要坚持做好卫生防护,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有效地应对疫情,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个人防护

1、讲究卫生,注意个人防护,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米线”安全社交距离,遵守咳嗽礼仪,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日常卫生清洁,必要的时候对重点场所和频繁接触的部位进行定期消毒。

2、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戒烟限酒、膳食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注意天气保暖,保持健康心态。

3、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无接种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要尽快接种。如果达到了加强接种的条件,也要尽快进行加强接种。

4、尽量减少聚集、聚餐、聚会等活动;如果上班通勤,最好是保持“两点一线”。在疫情流行较严重时,尽量不要到影剧院、KTV、棋牌室、剧本杀等空间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

5、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监测,如果抗原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可以居家隔离对症治疗,多饮水、多休息,不与其他人员接触,并时刻关注自身症状监测,如果症状加重或血氧低于正常值,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有外出或返乡计划的人员,要准备好充足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途中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随时注意做好手卫生等个人防护措施。

7.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屠宰或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时,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如疫区归国人员在境外或国内居民在有本地病例报告地区有过可疑接触史和暴露史,应在入境后或自最后密切接触之日算起21天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活动,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做好个人防护后及时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7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较高。流脑重症病例可以24小时内死亡,即便是幸存者。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流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遗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个人防护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流脑疫苗)。

2、国家免疫程序为:6~18月龄接种两剂A群流脑疫苗,两剂之间间隔3个月;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A+C群流脑疫苗。

9.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道疾病,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传播途径多样。(接触感染诺如病毒的病人,比如处理病人的呕吐物或排泄物,通过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容易引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症状以腹泻和呕吐为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个人防护

1、搞好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应定期消毒并开窗通风;

2、注意个人卫生,喝开水、吃熟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减少外出就餐的机会,在外就餐时要注意餐厅卫生等级和包装食品标签,降低感染风险;

4、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要做好防护措施迅速进行清理和消毒;

5、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以免发生病毒扩散传播;

6、集体单位发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以便及早开展调查和控制工作,减少疾病传播。

(原标题:防病提醒 | 1月份需要提防这些疾病→)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庄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