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年轻人!一医院不到两月收治50多例,医生提醒:千万不可大意
近日,冷空气频繁来袭
气温变化大
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同济天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了解到
近两个月
该院收治40岁以下
心梗及冠心病患者多达50余例
医生提醒:
出现持续胸痛要及时就诊
年轻人也不可大意!
戳图看视频
周先生(化名)今年30岁。11月10日清晨5时,他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感觉到胸前不适,疼痛难忍,并出现大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意识尚清醒的他立马拨打“120”求助。
救护车将其送至医院,经心电图检查和心血管内科医师会诊,确诊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医生一键启动导管室,开始进行穿刺。没想到手术中,周先生突发室颤,情况危急。医生见状立即抢救,对周先生进行了心肺复苏并电除颤4次。两分钟后,他恢复窦性心律,转危为安。
医生表示,“天气变冷后,突发心梗患者增多。最近,救治过最年轻的患者是一名仅23岁小伙子,患者凌晨还在和朋友饮酒,导致心梗发作。”
知多D:
了解心梗危险因素
做个“知心人”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张永光主任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要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动,保持平躺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如果家里有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可自行含服。同时及时拨打120或者到附近医院就诊,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和全年龄段发病趋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确诊为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猝死的个例并不鲜见。”张永光说,“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梗,往往因为发病突然和没有侧支循环而更加凶险。”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心梗的这些危险因素,做个“知心人”。
1、血管收缩
冬天寒冷环境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通过收缩血管来减少热量的散失来维持体温。血管收缩的同时也会增加血流阻力,导致血压升高。这样心脏负担加重,耗氧增加,进而增加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率。
2、血液浓缩、黏稠
冬季人们水分摄入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这就容易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
3、心跳加快
冬季寒冷环境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等变化,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肌缺血加重等问题。另外,冬季容易引发流感、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会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饮食习惯改变、运动减少
冬季人们喜欢吃一些热乎的,高热量的东西来御寒,同时运动量明显减少,致血脂、血糖升高,体重增加。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使得血液变稠,斑块形成,心脏负担也会加重,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5、情绪波动
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下,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风险。
据了解,
有不良生活习惯,
例如经常熬夜、睡眠严重不足,
长时间饮食不当,暴饮暴食,
摄入的脂肪、胆固醇、油脂过多,
严重缺乏锻炼,压力大,抽烟喝酒
的年轻人,
更可能成为心梗“候选人”。
养成良好习惯 不给生命“添堵”
张永光提醒,日常养成良好习惯,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
1、注意保暖
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室内常通风,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2、适度运动
运动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方法。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一般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温调节,一般以不出汗、不气喘、不心慌为宜。
3、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少吃高脂、高盐、高糖(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钙、镁、钾等(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4、补充水分
每天适当补充水分,稀释血液,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预防血栓的形成。
5、按时服药
对于已经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必要手段。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规律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必要时就诊。
6、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心血管健康也很重要。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情绪放松缓和,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生气等负面情绪。
专家建议
一旦出现心梗症状
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争取心梗救治的黄金120分钟
牢记这两个“120”
万一发生心梗可救命
(原标题:全是年轻人!一医院不到两月收治50多例,医生提醒:千万不可大意)
【责任编辑:陈显璋】
【内容审核:庄华敏】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