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身临其境“触摸”风景

光明日报 2023-07-23 22:01:47

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上,小朋友在参观体验沉浸式数字流动博物馆。新华社发

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在甘肃敦煌首演。新华社发

福建福州,观众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拍摄传统漆器工艺品的沉浸式实景展示。新华社发

湖北武汉,第二届文旅博览会上,观众在世界大河馆参观。这个展区采用光影沉浸式空间,将世界十大名河进行场景化展示。新华社发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观众打破与演员的边界,走进剧中世界;一个古色古香的街区,让人们“穿越”进入一段历史岁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沉浸式文旅成为关注热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游客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近日,文旅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知音号》等经典演出,各种类型的沉浸式项目成为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通过文旅资源、数字技术与空间创意的融合创新,促进了当地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说。

沉浸式文旅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有哪些特色?沉浸式业态对游客的吸引力体现在哪?未来沉浸式文旅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沉浸式演艺打破传统舞台边界

长江一艘游轮上,《知音号》演出正在进行,游客们穿梭在舞池、酒吧等空间,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历史片段相遇,在和演员的互动中走进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剧情。“在这场演出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走进了剧情之中,从汉口码头开始,到登上‘知音号’游船,我们参与了一段跌宕动人的故事。”游客吴莫在观演后心生感慨。

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快速增长,演艺市场百花齐放,旅游演艺也重回大众视野。数据显示,今年2至4月,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多样、场景更丰富的沉浸式演艺频频火爆“出圈”。沉浸式演艺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或让观众在行进中通过和演员互动与舞台融为一体,或通过机械装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维视听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

在重庆磁器口,《重庆1949》剧目是通过技术手段展现叙事场景的典型,也成为很多来重庆的游客的必选项目。“每分每秒,观众眼前的景物都在变化。”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科向记者介绍演出所运用的高科技机械元素,“三个机械旋转舞台,两个机械旋转观众席,一个固定观众席,根据场景变换位置,让观众与表演深度融合。舞台还通过机械升降威亚、烟囱、牢笼等道具真实还原历史,结合音效、灯光、投影以及裸眼3D技术,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一段红色历史。”

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见平遥》仍然是旅游演艺作品中的经典,观众步行穿过迷宫般的多重空间,感受平遥古城故事的悲壮情怀;在贵州,实景演出《天酿》将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山水空间融合,演绎茅台酒文化的历史变迁……“交互体验感已成为当前消费者的重要需求,这让沉浸式演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不断创新、拓宽产业链,让观众在游戏互动中走进历史,感受精神洗礼。”黄科说。

“沉浸式演艺可增强商业联动,打造多维业态,以商业模式转变助推产业升级。通过打造文创周边产品,实现历史与现代旅游跨界联动,是流量变现、拥抱年轻消费者的极佳路径。”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沉浸式演艺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可循环的沉浸式生态圈,通过游客的参与与反馈促进演艺作品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沉浸式场景带来互动感十足的体验

“踏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如同走进了真实的盛唐长安。‘李白’带我们逛长安城,介绍各种小吃,工作人员和店家也都穿着唐制汉服,将氛围感拉满。”这几天,四川游客李悠在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对唐代历史文化产生了向往,便约上朋友来到西安。一路上,传统小吃、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唐乐歌舞演出尽显唐风古韵,还会偶遇诗人与你推敲诗句,“玄奘”负笈而行询问西行路向,带着一张“通关文牒”打卡盖章,如同梦回唐朝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个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题街区,自2022年4月开街以来就迅速成为“爆款”,火遍网络,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一年时间,我们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告诉记者,为了营造更真实的场景,他们请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了8000多盏灯笼以及各种道具,春游百花、烟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节、上元节、中秋节……每个季节、每个节日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游客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初构想这样的项目,是考虑到当前的传统旅游业态和游客亲近度不够。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我们将室内传统商业空间打造成唐风市井的场景,让每一个人都在参与、融入、亲历中领略大唐长安的风采。”邹林丰说。

近年来,很多城市将打造沉浸式街区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亮点,通过修缮老建筑、还原历史布景,将独特的建筑风格、地道的当地美食、传统的节庆表演展示出来,人文古韵和商业氛围融于一体,游客深入其间,不仅能满足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白天游览景区,夜晚观看演出、逛街区夜市……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夜生活的期待正在与日俱增。各地纷纷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带动当地夜经济发展。在安徽,花山谜窟主题园区的夜晚灯光璀璨,互动投影、5G、全息、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将文化、科技、艺术与自然山水和千年谜窟融为一体。在四川巴中,《梦境光雾山》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将光雾山变幻的天然团雾作为投影成像载体,在300米悬崖绝壁上再现千年米仓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遗产,让游客沉浸在剧情中。

“从过去单一地游览景区,到今天融入景区、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游客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年轻消费者不仅喜爱新奇、互动、体验,更愿意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这也进一步助推了沉浸式业态的火热。”邹林丰说。

沉浸式展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随着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博物馆、展览馆的展陈方式也与时俱进。不少展馆应用现代化展示技术进行创新,打造沉浸式展览,导览讲解、静物展示、文字介绍等传统模式被打破,声、光、电、影与实物结合,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走进“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可以一镜到底穿越17座运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商铺间感受不同运河城市古时的繁华。“文物与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视角、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等技术,真实比例还原历史,展示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告诉记者,对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实鲜活场景的基础,声光电技术与展览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当信息技术和内容创意相遇,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达,立体化多感官沉浸体验,更直观地将历史、知识、文化呈现出来。

在江苏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通过大量实物、史料及多媒体互动装置,设计水西保卫战、塘马战斗、渡江北上等体验空间,再现新四军将士和苏南人民的英雄事迹。“北京世园公园植物历险记探索体验展”则通过互动化参与,数字化呈现探险恐龙时代,将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深受孩子们欢迎。

“这些技术给体验者带来多维度、全包围式、交互感强的体验,突破了传统展览陈列静态体验模式,不仅充分调动观众的探索欲和新鲜感,更提升了文化的价值。”石培华指出,在沉浸式展览中,技术创新创造了故事场景叙事动线,将故事性的文字叙事内容转换为展览的环境信息,构建出空间氛围,在实时交互中创造情感共鸣。

“在旅游过程中,文博展览、历史遗迹等景点往往深奥枯燥,很难打动消费者。而沉浸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让人文历史生动起来,让文物鲜活起来,让文化走进大众内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说。谈到沉浸式文旅未来的发展,曾博伟认为,要更注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动化和深入化,“技术不是目的,优质内容传达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动游客。一味模仿很难有生命力,要通过创新、挖掘特色来体现差异化,创造更多优秀的沉浸式产品”。

(原标题:沉浸式文旅:身临其境“触摸”风景)

【责任编辑:符孟莹】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