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靠技术,增收有保障”(帮扶县驻村手记)
“‘谷子三千麦六十,豌豆丰收粒八颗’,但你看,我们这麦穗儿,一面53粒,两面106粒。”在河南省虞城县镇里固乡丁马庄村,比正常的大了一圈的麦穗吸引了记者目光。
拿起一株麦穗,丁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卞振强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和河南农科院试点种的富硒冬小麦,每亩至少能多收400斤麦子。这几株颗粒饱满的麦穗,是专门拿给乡亲们看的,以便在村里更好地推广种植富硒冬小麦。”
河南是粮食大省。春节以来,丁马庄村委会两次专门邀请河南省农科院专家薛保国进村指导,希望通过引入小麦新品种带来更高的产量。
对麦子种植非常熟悉的卞振强,其实之前并不是农民。2017年,他放弃了在外面小有成就的事业,返回丁马庄村服务乡亲,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卞振强返乡时,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而现在的丁马庄村,硬化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整洁的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玩耍。穿村而过的洪河,两岸杨柳依依,河里水流清澈,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眼前……
麦收结束没几天,地里新种下的玉米便在一场雨水后蹿出了苗。地块上有一个写有“高标准农田”字样的玻璃钢出水口保护装置,丁马庄村党支部委员李金付介绍:“这是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需要用水浇地时,直接插上管子就行。旁边那个是引水井,有了它可方便多了。高标准农田就是好,种地靠技术,增收有保障。”现如今,丁马庄村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50亩。
放眼望去,高耸的风力发电机随风运转,收获后留下的麦茬、翠绿的玉米苗铺满田野,微风吹过,泛起泥土的气息,仿佛酝酿着新的丰收。
除了在粮食种植上提质增效,村里也种了不少经济作物。“阳光玫瑰园”大棚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自动化浇灌设备为葡萄降温、施水肥。这些阳光玫瑰葡萄,是5年前村集体引种的,面积已达50亩。
“七妹1980”“小吴1910”……写在大棚钢架上的数字,记录了农技师在大棚里修剪葡萄的串数。前不久,从外地来的宗云龙带了9个人专程赶来,为这里的葡萄修剪果型。记者不禁疑惑,为什么要从外边找人?
负责为村集体打理这50亩葡萄园的村民卞红振解释:“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把品质搞上去。如果不把多余的果粒剪掉,葡萄长大后就挤裂了,甜度也上不来。修剪一串果型要1.2元,但这钱花得值!”卞红振自豪地说,“我们的葡萄长成后,每粒能有矿泉水瓶盖那么大。”
在村集体带动下,村民周小红也跟着种了3亩多葡萄,到现在已经3年了,“去年每亩净赚两万多元。今年进入丰产期,结的果子更多,你看这果子多喜人!”像周小红这样的村民,在丁马庄村以及周边的村子还有很多。
“今年我们又去连云港考察了,计划引进新葡萄品种——冰葡玉,让村民们种上冰葡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李金付说。
驻村期间,赶上商丘市乡村振兴局前来调研庭院经济。原来,丁马庄村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种上了软籽石榴。年初,村集体统一购买树苗,每户平均能种上3棵。
商丘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牛子健说,丁马庄村发展庭院经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美化了乡村环境,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俺村的石榴品种好,来年一棵树就能收几十斤,一斤能卖10块钱。每家每户留够自己吃的,多余的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外销。等到树长大后,一棵能收一二百斤,每户又能增收1000多块钱。”卞振强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人不负地,地就不会负人。”
(原标题:“种地靠技术,增收有保障”(帮扶县驻村手记))
【责任编辑:吴玉红】
【内容审核: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