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筑墙挡景怎能无动于衷
针对一些景区周边公路被修起围墙遮挡景观、设点收费之事,新华社新华时评栏目6月26日播发《筑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建议那些拥有自然风光资源的地方树立大旅游观、大风景观,以人为本、还景于民。
我们注意到,梅里雪山、壶口瀑布等地已迅速整改拆除围墙,得到群众称赞。但也有一些地方并没有受到触动,群众看景拍照仍会被驱赶,让游客扫兴甚至反感。
一些地方打着“保护”名义,把风景名胜圈起来希望通过门票增加财政收入。然而,筑墙挡景不仅挡住了游客的视线,也遮住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视野,这道墙阻挡了当地深化旅游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脚步,损失了口碑降低了美誉度,错失了发展机遇,得不偿失。发展旅游光靠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不行,更要靠做好服务、增加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链以实现旅游产业化。
美丽中国建设造福人民,美丽中国建设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美丽中国的主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环节。
打着“保护”旗号拉网围墙,与法治背道而驰,与为人民服务相去甚远。公共资源姓“公”,如何更好为公众服务,是个时代课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不少地方下力气打造口袋公园、绿荫道路,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让美好生态融进普通生活,既方便了本地群众,也增加了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良性循环。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刚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再有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也恰逢暑期旅游高峰,面对个别景区还没拆的围挡,相关地方应该行动起来,让群众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感受到更多的生态美好。
此前报道:
筑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雪山、瀑布、湖泊景区周边公路被修起围墙遮挡景观、设点收费,引起网民关注。
不管基于什么说法,这种筑墙挡景行为似有短视之嫌,说到底还是靠山吃山的“门票思维”作祟。对自然景区随便扎墙设卡,也许能收到仨瓜俩枣,但最终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望而却步。
我们国家山川秀美多姿多彩,有些名胜通过法定程序建成景区,但也有部分属于没有建设的公共资源。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由此可见,法律对利用公共资源收费的规定清晰且严格。若未经法定程序、没有开发建设、没有增值服务,建个围墙、圈块地就要收费,恐怕合规性得打个问号。
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杭州西湖、桂林象鼻山等景点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化效益远远超过当初门票收入。这些生动实践体现出“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思路。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要义在于聚人气。那些坐拥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的地方理应树立大旅游观、大风景观,以人为本、还景于民,将旅游产业链条做大,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产品供给、优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游客。
还湖于民,还景于民……是写好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的基本点。眼光长远一点,思路开阔一点,开门迎客,聚人气成景气,天地自然就宽阔了。
(原标题:对筑墙挡景怎能无动于衷)
【责任编辑:陈显璋】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