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靠队伍 村里的“党建+”给老百姓带来这些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04 09:53:54

戳图看视频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做好这件事的关键一环。无论是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还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安徽入梅的第一天,六安市三元镇沣桥村迎来了一场大雨,这场雨也浇在了承包鱼塘的村民沈明发心上,一大早他就赶紧来到了鱼塘。

老沈说的这块田的主人是流转了240多亩土地的种植大户张民勇,两家的稻田和鱼塘紧挨着,稻田地势偏高些。最近雨下得急,田里的水开始往鱼塘里倒灌,这让老沈坐不住了。

老沈不想让这些水倒灌进鱼塘,怕农药没失效伤了鱼,而种植大户张民勇想的是趁着雨季鱼塘多囤些水,将来抗旱的时候可以救急。两人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矛盾反映到村里后,很快,村党总支书记就组织调解人员和当事人一起赶到了现场。

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村民组长等组成党员智囊团和矛盾调解队,是沣桥村正在探索的“党建+治理”模式。目的就是第一时间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把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

查看现场后,一行人回到村委会坐下来,进一步落实解决方案。而对于张民勇担心的抗旱期应急用水的问题,书记也明确表了态:抗旱最重要,养殖第二,当农田需要水的时候,抗旱压倒一切。

记者发稿前,铺设涵管的方案已经顺利实施,压在老沈心头的这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老沈这一次的烦恼很快就解决了,但若是放在前些年,却未必这么痛快。沣桥村和很多村庄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有事缺少主事人,大大小小的矛盾时有发生,而基层党组织有时并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村民对党组织也缺乏信任。

怎么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呢?近年来,六安市叶集区探索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让群众遇到问题能首先想到支部、找到书记,村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把矛盾和隐患化解在源头。针对本村解决不了的问题,沣桥村还探索出了“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

安徽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胡军钢:“三个三分之一”是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矛盾双方,还有一个三分之一是村里成立的党员智囊团和矛盾调解队,另外一个三分之一是村里出一个干部,镇里再出人,纠纷属于哪一类,我们可以给他们邀请过来。如果是房屋产权问题或者边界问题,我们可以邀请司法部门、镇里司法所,如果矛盾双方比较激动,我们也可以邀请综治中心。

为了多渠道收集群众的诉求,除了定期走访以外,沣桥村还用上了新技术。在“无事”找书记App上,村民有什么诉求可以直接上传,也可以拨打书记热线,不太会用手机的老人家里还安装了“一键呼叫器”。

安徽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村委委员 武小宇:这个呼叫器简单,一共四个按钮:呼叫、挂断、满意、不满意,如果我们给的解决办法或者求助没有满足到你,群众可以直接点满意或不满意,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

离沣桥村不远的桥元村,六成耕地实现了流转经营,大量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是有些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事儿干,也有些人“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找活干。

安徽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桥元村党支部书记 罗士军:这些群众从土地上面解放出来,闲暇时间比较多,所以社会治理或者矛盾比以往有所增加,比如说他们闲暇时候打牌、赌博,家庭矛盾、邻里关系也非常紧张。

怎么从根儿上解决这样的乡村治理难题?桥元村的一个重点思路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让无事群众有事干、有钱赚。近几年,桥元村陆续建起了吊瓜基地、麻黄鸡养殖基地等,优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针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村里还会组织免费培训。村民管昌玲两口子因为老人和孩子身体不好,不方便出去打工,一直挺发愁。如今,两个人在家门口都找到了工作。

对于一小部分有劳动能力,但主观上不太愿意出去打工的人,村里也在费心思帮他们找事儿干。村民姚良奎家里仅靠种地维生,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生活压力比较大。虽然不愿意出去打工,但通过走访村里发现,他有个特长,会表演皮影戏。

安徽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桥元村党支部书记 罗士军:我们也是听附近的村民说,然后我们上门了解,知道他有这个技能,也了解到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表演皮影,所以我们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跟文化活动相结合,平时镇里面包括其他地方有文艺表演活动,然后结合一下。

现在,村里、镇里有些文艺演出或者公益宣传,时常都会叫上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还能赚钱,姚良奎也有了干劲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不好,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息息相关。

位于秦岭南麓的丝银坝村草池湾,过去十多年来,陆续有几十只朱鹮在这里安家,人们也亲切地称这里为朱鹮小村。

6月下旬的丝银坝村,富硒水稻长得正盛,荷花含苞待放,朱鹮在悠然自得地觅食。村民在稻田里忙活着,田野间不时传出游客的嬉闹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美景。但5年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丝银坝村交通便利,曾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村庄,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外出,村上的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却出现了很大问题。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何毅:2018年以前,这个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村民想发展,但是党组织整体思路不清晰,第二村级党组织班子年龄比较老化,村民对村级党组织依赖性不强,群众对村干部怨气比较多。

2018年换届选举,一批更年轻、能力也更强的党员干部被选拔上来,进入村“两委”班子。新班子带头建预制菜保供基地、蔬菜大棚,每亩地的收益大幅提升。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丝银坝村党支部书记 邓国友:当时把我们三个组的土地流转了200多亩搞预制菜。村里之前没有资金,我就自己拿了40来万,投入预制菜当中,带着老百姓一块儿干。

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的李萍就是2018年决定回村发展的。一开始夫妻俩对新班子不够信任,只敢试种几亩,如今规模越来越大。

到2021年换届选举时,丝银坝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得到优化,一些懂经营、善管理、思路活的能人和年轻党员被吸纳进来。除了进一步发展订单农业,新班子在镇政府支持下又有大动作,他们要将这个有野生朱鹮栖息的美丽村庄,打造成一个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目前,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已经基本完成,新班子成员正在抓紧忙活二期的配套工程和民宿改建。未来,他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田园观光、休闲旅居、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丝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 刘辉:通过一年的建设,老百姓非常自豪,到外面去一问是草池湾的人,他们都很自豪,羡慕草池湾坐在家里面挣钱。我更有信心了,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认可,促使我们工作更加努力,信心更强。

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要有一支“能干事、肯干事”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要在群众遇到急难愁盼的时候第一时间为民解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才能更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原标题:乡村振兴靠队伍 村里的“党建+”给老百姓带来这些变化)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