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每天微信问候“打卡”,你遇到过吗?海口市民这样说……

海拔新闻 2023-05-11 19:23:25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郑塞雯  董欢 摄影报道)“偶然看我妈手机,发现每天他们都要把‘问候’定时定点地发给朋友们,也会收到朋友们真挚的‘祝福’,不是很理解。”近日,一则名为“不是很理解老年人每天微信问候的含义”的词条冲上了网络热搜,引发不少网友关注。5月11日,记者采访海口市民发现,“老年人每天微信问候”的现象一直都存在在我们身边。

老年人每天的微信问候是彼此需要和生活奔头的“打卡”

“我妈每天会按时给她的亲朋好友发问候,一般都是同龄人,我也一直好奇为什么,这难道不累吗?后来才知道原因。”市民小王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前几个月自己和妻子因为“阳”了,母亲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年幼孙女和孙子的责任,便再也没有时间去每天定时发送“问候”。

“后来,平时她问候的人都打电话过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需不需要帮助,那一瞬间我明白了那可能是在互报平安。”小王认为,老年人间这样的问候方式不仅特别,还很暖心。

那么这样的问候方式是否属于报平安呢?记者又采访了已经退休的市民张阿姨,张阿姨的问候方式却略有不同。“身边很多人一般都会每天睡醒就会问候一声吧,但我是会直接在亲朋好友的群里发问候,而且逢年过节发的会更多一些,感觉也是一样的。”

张阿姨说,问候方式不局限于文字,有时更多的还是图片或者表情包,而一直保持问候并非仅仅因为报平安,对于她而言,更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经历过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那个时候想要联系一个人都要写信,要等好久才有回信,所以也很珍惜当下。”

80后小楚对此感同身受:“以前我爸妈总喜欢每天给我发早安的表情包,或者要给我发一句话的时候开头总会带着两个字——‘儿子’,我其实挺不理解的,总感觉有代沟。”小楚告诉记者,直到有一天,他打开父亲手机发现,全是问候语,但有一个人在今年却没了消息,“后来我爸告诉我,那个人已经走了。我这才发现,爸妈平时的问候多暖心。”

专家:发送问候信息的背后,是老年人群体在表达其内在心理需求

老年人坚持每日发送问候视频、图文信息,与亲友、子女交流,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是什么?带着疑问,记者咨询了海口爱语同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姝。

朱姝告诉记者,老年人每日发送问候视频、图文信息这类行为是非常常见的,尤其在六、七十岁以上年龄范围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朱姝表示,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数已经退休在家,当一个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其实就没什么事做了。这个时候,如果这类老年人也没有另外的爱好或寄托的话,那他们跟社会的连接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发送问候信息的背后,是老年人群体在表达其内在心理需求。“他们是希望跟外界是有连接的,哪怕就是一个问候、一张图,也能证明自己不是孤独的。”朱姝解释道。

在面对老年人频繁的问候信息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理解,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朱姝则希望大家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可以更加包容一些,“年轻人频繁收到了老年人的问候,有的时候会觉得烦,也不知道怎么回复。但其实我们不需要去给他们回很多的信息,简单的几句话、一张图片,表示你在听、你很尊重他,就足够了。”

退休、步入老年之后,人们都会因为脱离社会岗位、交际圈变小、亲友离世等问题变得焦虑不安,从而渴望获得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坚持每日发送问候视频、图文信息也是老年群体在寻求慰藉和心灵抚慰方面一种重要的方式。朱姝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也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首先,个人层面上,在老年人给我们发消息时,我们能够做到有回应。其次,子女、家庭和社会尽量地帮助老年人扩大交际圈,让他们和社会有联系。”朱姝举例道:“比方说像我有一个朋友,她就是退休了以后就上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里学毛笔字、学国画、学唱歌、打网球,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区开设了长者食堂、广场舞社会等,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增加了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样子,老年人对于子女的依赖便会减少,对于未来也不会那么焦虑,精神状态也会好转。

【责任编辑:王井爱】

【内容审核:林思冰】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