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妖魔化”中国是危险的?

参考消息网 2022-11-29 17:04:35

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11月22日发表题为《为什么妖魔化中国是危险的》的文章,作者是弗洛里安·米勒。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经济界在与中国交往时面临的窘境在安格拉·蒂茨拉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汉堡港务与物流公司(HHLA)董事长,她必须保持这个全德最大港口的国际竞争力,而这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HHLA处理的集装箱中约三分之一要么来自中国,要么将运往中国。另一方面,当她想通过参股码头的方式将中国国有海运公司中远集团与汉堡更紧密地绑定时,她又不得不在公众面前为自己辩护。

蒂茨拉特在本报举办的经济峰会上表示,关于中远参股的辩论总是在对真正事实“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为了一场“早该进行的讨论”,也就是德国未来应当如何面对自己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时,汉堡被“象征性”地推到风口浪尖。她认为,应该讨论这个问题的是柏林和北京,而且不能以牺牲某个企业与其最重要的顾客之一的关系为代价。

蒂茨拉特非常了解中国。她曾为戴姆勒和德国邮政工作。这位56岁的女士表示,她在过去25年曾“无数次”到过中国。因此,她亲眼见证了德中经济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直到今天,她都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德国从全球化和对华贸易中获益良多。

她的立场并非个例。其他商业领袖也警告不要突然妖魔化与中国的关系。例如德国软件巨头思爱普公司。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克莱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思爱普自身“与中国客户没有太多业务往来”,“但我们的客户在中国生产时会使用思爱普的产品”。因此,思爱普最终还是从对华贸易中获利。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明白,关于可能与中国脱钩的讨论让德国高管多么不安。因此,他试图在本次峰会上安抚他们:没有人想让德国经济彻底告别最重要的市场。相反,德国企业从对俄业务的失败中学到了经验,正在寻找新的伙伴,以防未来再出现像对俄罗斯天然气那样的战略依赖性。“经济多样化早已开始。”朔尔茨信心十足地说。

然而,看过德中经济数据的人可能认为朔尔茨的话不过是一厢情愿。实际上,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从2012年的1450亿欧元增加到了去年的约2460亿欧元。但北京显然是更大的赢家,因为德国12%的进口都来自中国,但对华出口却只占其出口总额的7%。2021年,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创下新高,今年还有可能更大。

然而,贸易逆差不一定意味着依赖性。例如,在德中贸易中,德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源自从中国进口的大规模生产的廉价产品,例如电子设备。德国消费者也因此从中国低廉的单位成本中获利良多,这也对德国本土的通货膨胀起到了遏制作用。

(原标题:为什么“妖魔化”中国是危险的?)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林思冰】